商業(yè)貿易是湘西古鎮(zhèn)經濟發(fā)展的原始動力之一,沅江流域物資的交流集散,都在古鎮(zhèn)內完成。早在明清時期,滇黔大開發(fā)促進了古鎮(zhèn)水域交通進一步發(fā)展,湘黔鄂川幾省交界一帶的土特產如桐油、花生、土堿、牛皮等物資都在湘西古鎮(zhèn)上岸、聚集。攝影/唐克立
湘西古鎮(zhèn) 距離“邊城” 有多遠?
攝影 / 唐克立
娜仁高娃和朋友們一起在旗里玩的時候,拍了張合影。她穿著時尚的衣服,尤其是襯衫是當時最時尚的樣子,白色的領子特別尖,她們在一座挺漂亮的樓前合影,合影時,還特地擺了兩輛自行車在前面。供圖/娜仁高娃
不老的老照片 東烏旗家庭相冊
圖為拉利貝拉巖鑿教堂的分布示意圖??梢钥吹剑?1座教堂分布在北、東、西三個區(qū)域。
拉利貝拉巖鑿教堂群 巖石間綻放的花朵
由于結構簡單、體型小巧,用苔蘚來制作生態(tài)瓶、盆栽或造景逐漸受到人們的追捧。圖為日本大阪關西地區(qū)專門售賣苔蘚的商店。
苔蘚 從荒野“草墊”到城市新寵
我們在挑選照片的時候,一致認為這張照片的時代感是最強烈的。想象當時的畫面:知青賈原坐著這輛長途汽車,從熟悉的城市輾轉來到了一望無際的草原,他的行李已經被從車頂取下來了,喜愛攝影的賈原迫不及待地拍攝著同學們初次踏上大草原的場面,有些興奮,有些緊張。在草原上當知青的經歷,在每一位當事者的生命里都畫上了深刻的一筆。而草原,也猝不及防地闖入了無數遠道來的年輕人的視野。
不老的老照片 東烏旗家庭相冊
大氣降水在囊謙盆地西北部海拔較高地區(qū)沿地層裂隙滲入地下,由于地勢高差而產生的水壓使水流沿斷層向東南方向運移。在運移過程中,地下水不斷與周圍巖層發(fā)生物質交換,溶濾了地下含鹽層,并最終沿裂隙上升,出露地表,形成鹽泉。實際上囊謙地下含鹽層不止一層,本圖為了簡化只突出顯示了在地下140米—320米處,石膏、巖鹽和泥巖互層的部分地層。繪圖/劉春田
瀾滄江源古鹽場 歷史悠久,景觀壯麗
想朝拜,要先攀上懸崖
拉利貝拉教堂群并非埃塞俄比亞唯一的巖鑿建筑群。這里擁有悠久的巖鑿技術史,阿克蘇姆時期的方尖碑至今尚存,公元4世紀上半葉基督教傳入后,這里的人們也不斷地在各地建造巖鑿教堂。其中,埃塞俄比亞北部提格雷州的懸崖教堂就極富特色。這是一座250米懸崖上的巖鑿教堂,朝拜者必須脫掉鞋子、攀上峭壁,才能抵達教堂,這個過程大約需要花費兩小時,過程非常危險。圖為正在攀登的當地人。
拉利貝拉巖鑿教堂群 巖石間綻放的花朵
囊謙縣位于青海省最南端,據《青海省志?鹽業(yè)志》記載,囊謙縣已發(fā)現鹽泉29處,其中有8處建為鹽場(見地圖)。這些鹽泉礦化度極高,是世界上已發(fā)現礦化度最高的鹽泉(見圖表)。
瀾滄江源古鹽場 歷史悠久,景觀壯麗
拉利貝拉巖鑿教堂群 巖石間綻放的花朵
攝影 / 智茹
圖為生活在黑龍江省黑河市五大連池火山上的紫萼蘚。攝影/楊孝
黃昏時分,一葉小舟輕劃于沱江上,在吊腳樓和虹橋橋洞的映襯下,小舟顯得平穩(wěn)而寧靜。寄托了湘西人濃濃鄉(xiāng)愁的古鎮(zhèn)在旅游熱潮的沖擊下,商業(yè)化程度不斷提高,過去的寧靜生活似乎被打破了。在這種時候,維持古鎮(zhèn)的質樸和本真尤為重要。攝影/舒冰
湘西古鎮(zhèn) 距離“邊城” 有多遠?
攝影 / 舒冰
本圖及下面3張照片,分別拍攝于上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雖然這個時間距離今天并不算久遠,但是,我們卻從照片上感受到了分明的“過去”的“舊時光”的氣息。這種感受意味著時代氣息更替得很迅疾,然而,并非只有在內蒙古草原上才有這樣的時代更替,全國各地都在發(fā)生同等速度的變化。只不過,內蒙古草原的游牧文化是如此獨特,從而令我們在讀圖的時候,于時代氣息之外,增添了許多新奇感。本圖是上世紀60年代的草原民兵。供圖/斯琴圖
不老的老照片 東烏旗家庭相冊
金發(fā)蘚 Polytrichum sp. 攝影/溫仕良
酉水是沅江最大的支流,也是湘西風貌最集中的地方。武陵山影像庫中保存了大量的酉水老照片,為我們呈現了沈從文筆下的、讓人追憶和懷念的湘西景色。本圖和下圖分別為酉水邊的碼頭和村落。供圖/武陵山文化影像傳播中心
湘西古鎮(zhèn) 距離“邊城” 有多遠?
圖為小羽蘚散播孢子的過程。小羽蘚 Haplocladium sp.攝影/溫仕良
圖為乃格鹽場的鹽泉出水處。由于鹵水鹽分非常高,天長日久后鹽晶體析出凝結,就會形成一簇簇晶瑩剔透的鹽花(下圖)。
瀾滄江源古鹽場 歷史悠久,景觀壯麗
1988年的那達慕大會摔跤比賽領獎場面。供圖/阿胡格吉勒圖
不老的老照片 東烏旗家庭相冊
苔蘚植物既不開花也不結果,在傳宗接代這件大事上,它們和蘑菇相似,可以通過有性繁殖產生孢子,孢子散布到合適的生境,萌發(fā)并長成新一代的植物體。但自然狀況下,有兩種情況限制了有性的方式。一是在精子到達卵細胞的過程中,因精子具鞭毛,需要借助水為媒介,才能游到卵細胞(這就是苔蘚喜陰的主要原因)。如果在缺水的環(huán)境下,受精就難以完成。二是苔蘚中雌雄異株的比例遠較被子植物高,它們產生孢子體的幾率較低。因此苔蘚還進化出了一些特別的無性繁殖方式(克?。?,比如通過身體斷裂、產生芽胞、塊根等方式,來維持居群和繁衍。圖為是葫蘆蘚孢蒴電鏡圖,葫蘆蘚 Funaria hygrometrica
苔蘚 從荒野“草墊”到城市新寵
在倉庫中,裝滿了鹽的編織袋堆在那里,讓人不禁擔心它們的銷路。
瀾滄江源古鹽場 歷史悠久,景觀壯麗
蘚類
蘚類的配子體為莖葉體,葉在莖上呈輻射狀排列。孢蒴的形狀各式各樣。圖為蛇苔 Conocephalum conicum
苔蘚 從荒野“草墊”到城市新寵
解放前,湘西陸運交通不便,主要依靠水路。在古鎮(zhèn)生活的人們,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沅江。攝影/金持元
湘西古鎮(zhèn) 距離“邊城” 有多遠?
攝影 / 金持元
白扎鹽場產出的鹽在囊謙8個鹽場中品質最佳,被認為具有治病功能,曾暢銷西藏,甚至銷往尼泊爾。最興盛的時期,鹽場年產量高達200萬斤,有工人近百名。但眼下,年生產量只有約80萬斤,工人30名左右。在鹽田中刮鹽(本圖)、收鹽、運鹽(下圖)的,都是中老年人,且以婦女為主。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鹽場的工作已毫無吸引力。
瀾滄江源古鹽場 歷史悠久,景觀壯麗
圖為抗戰(zhàn)時期的東興匯路路線圖。當時僑批海路一度中斷,一條以東興為重要節(jié)點的金融生命線被開辟。在三年半時間里,東興小城成為戰(zhàn)時跨國金融中轉樞紐。
僑批 中國人的海洋金融“史記”
通過在模擬圖上的注解,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這種復雜組合日暈的結構(模擬程序開發(fā)/章佳杰)。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白扎鹽場
白扎鹽場的鹽田面積為3.4萬平方米,在囊謙縣8個鹽場中位列第一。它也是囊謙歷史最悠久的鹽場,當地說法是,它建于唐朝垂拱元年至寶應元年,即公元685年—762年,距今有1300年歷史,但缺乏確實可靠的證據。中山大學教授堅贊才旦考察后認為,白扎鹽場的建場時間距今至少有800多年。在鹽場干活的工人說,山下的方形鹽田是建國后開辟的,山上的圓形鹽田是從古時候一直留下來的。
瀾滄江源古鹽場 歷史悠久,景觀壯麗
20世紀30年代,僑批業(yè)已形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經營網絡。個人批款的匯寄方式也從最早的單一信匯發(fā)展到信匯、票匯、電匯并存。以天一信局為例,漳州總局為母局,南洋分局(一盤局)負責收攬批信與款,在香港、廈門、汕頭通商口岸設立二盤局收轉僑批,在僑鄉(xiāng)各地設立三盤局負責派送。僑批業(yè)是草根金融,以誠信為發(fā)展基石。
僑批 中國人的海洋金融“史記”
我國桑蠶產業(yè)優(yōu)勢區(qū)在歷史上發(fā)生過多次轉移
考古和文獻證據表明,我國桑蠶產業(yè)有三大起源地——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流域和四川盆地。相較而言桑蠶產業(yè)在長江中下游發(fā)展的成熟度更高,后來,小部分良渚先民帶著先進的桑蠶文化向北遷移,令我國桑蠶業(yè)的中心落在了中原地區(qū)。我國桑蠶產業(yè)中心第二次區(qū)域性轉移,發(fā)生在唐宋時期。唐安史之亂后,人口大量遷移至南方,先進的桑蠶生產技術也隨之來到南方,到南宋時實現了“北桑南移”,江南地區(qū)成了我國桑蠶的產業(yè)中心。其后,元、清兩朝政府都積極鼓勵各地發(fā)展桑蠶產業(yè),但在民國期間我國桑蠶產業(yè)陷入了困境。新中國成立后,桑蠶業(yè)又恢復了迅速發(fā)展,最終形成了現在桑蠶業(yè)優(yōu)勢產區(qū)的布局。
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不在江南在廣西
由于鏡頭視角和構圖所限,雖然7種暈并沒有被拍全,但通過計算機模擬研究,我們仍然還原出了當時的天空全貌(模擬程序開發(fā)/章佳杰)。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圓葉裸蒴苔 Haplomitrium mnioides
苔蘚 從荒野“草墊”到城市新寵
據專家分析,發(fā)現吉崗擦擦的巖洞并非只經歷過一次裝藏,而是中間曾被打開,又放入大量擦擦,因此其中的擦擦展現出了明顯的年代分層。第一次裝藏應該是在公元11—13世紀期間,以左頁的幾個塔形擦擦為代表,其中圖2、3、4的造型中能看出岡底斯山的形態(tài),體現了早期苯教的三界宇宙觀,這意味著這3個擦擦非常古老。三界宇宙觀認為,上方有天界、中間有年界、下方有魯界,而岡底斯山被認為其山體穩(wěn)坐中間的年界,山峰進入天界,山體的底座則在下方的魯界。圖1的四方擦擦則可能與佛教的宇宙觀有關,應該是佛教傳入嘉絨后制作的。在佛教的宇宙觀中,中間是須彌山,四方有四洲,與圖1擦擦的造型相吻合。15世紀之后,這個洞穴被打開進行過第二次裝藏,右頁圖中的四部如來擦擦(圖5)和年麥·西繞堅贊大師像擦擦(圖6)是這次裝藏的代表作,前者約塑于14—15世紀,后者約塑于15世紀之后。年麥·西繞堅贊是14世紀西藏曼日寺的第一任住持,對后弘期苯教哲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律宗的發(fā)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吉崗擦擦
千百年來,生活在囊謙的藏族同胞以鹽為生,鹽田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每年的特定時間,都會在鹽田舉行祭祀活動。一位老鹽工說,在上世紀60年代,有人曾在一個鹵水池中撈出了寶瓶,內裝各色吉祥物。在現場采訪時我們的攝影師并沒有找到寶物,但他留意到在鹽田旁散落著刻著經文的瑪尼石。
瀾滄江源古鹽場 歷史悠久,景觀壯麗
隨著時代和國內外局勢的變遷,僑批涉及的幣種也從金屬貨幣到紙幣,從外國銀洋、本國銀元到國幣、法幣、金圓券、美元,再到港幣、人民幣的巨大變遷,見證了中國的貨幣金融的歷史演變。下圖時間軸上展示了這一變遷過程中的部分代表幣種。
僑批 中國人的海洋金融“史記”
觀察我國桑蠶主產區(qū)多年來的產繭量變化(見圖表),你會發(fā)現到1995年,傳統的桑蠶業(yè)大省浙江、江蘇、四川都達到了其產量的峰值,之后都開始下降。不同的是江蘇、浙江下降趨勢一直在持續(xù),四川在大幅下降之后呈現出平穩(wěn)略增的趨勢。而廣東、廣西和云南蠶繭產量卻持續(xù)增長,特別是廣西,從2005年后就一直位居全國第一。
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不在江南在廣西
雖然“7·17喬戈里峰大冰暈”只有多個局部場景的畫面,但其提供的重要線索已足夠我們研究了?;谟嬎銠C模擬研究,我們可以準確還原出這次頂級冰暈事件的全貌(模擬程序開發(fā)/章佳杰)。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這就使廣西桑蠶業(yè)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桑園畝產蠶繭量全國最高,蠶繭總產量保持全國第一。
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不在江南在廣西
圖中所記錄到的冰暈種類為下側弧、22°外接暈、幻日環(huán)。攝影/張梁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張梁
吉崗有苯教傳統,裝藏擦擦的洞穴也并不止一處。苯教僧人蘭卡師父說,此前也發(fā)現過裝藏擦擦的巖洞,但是已經被盜挖了。而這次出土的擦擦保存得非常完好,對于研究苯教文化具有極高的價值。最初他們只分辨出了三種精美的古老工藝擦擦,后來經過專家論證和仔細篩選,到目前為止已經發(fā)現了50多種類型。右圖為蘭卡師父來到一處裝藏擦擦的洞穴前。
吉崗擦擦
多倫多鹽場
山巔是皚皚的積雪,雪下是斧劈刀削一般的青灰色裸巖,山腰上的草甸和稀疏林木呈現出一片片濃綠色,沒有植被覆蓋的地方卻是棕黃或紫紅,這是構成山體的碎屑巖或砂巖的色彩。這本是瀾滄江源區(qū)十分常見的景象,但山腳下突兀出現的景觀卻打破了這份尋?!粋€個或方或圓、形狀并不規(guī)則、大小也不一致的小池連綴在一起,形如梯田,“田”中卻不長作物,有的盛滿一池“濁水”,有的又鋪著一層“白霜”。原來這竟是一片鹽田。
瀾滄江源古鹽場 歷史悠久,景觀壯麗
圖為僑批的批封。僑批為“銀、信合一”,批封除了有寄批人、收批人信息外,正面左上角往往會寫明寄款金額。如“外付/附(幣種)××元”。此外還有僑批局的戳記、字幫號、郵戳等。封內裝家書信函。批局會登記編制“幫單”,方便查底并妥為投遞。
僑批 中國人的海洋金融“史記”
拉薩大昭寺門口,常年有虔誠的信眾在此禮拜磕頭。這張圖片與常見的大昭寺照片不同的是,天空中,高懸的太陽周圍出現了一圈日暈,雖然這只是一種普通日暈。當地百姓把日暈當作“佛光”,視為一種祥瑞之像。在拉薩,你如果經??桃庥^察天空,一般都能看到日暈。攝影師李珩說:“據我觀察,高原上冰暈大部分是出現在中午前后。此時太陽高度角比較大,很難在單張照片中將天空正中的冰暈和地景同時展現,而只拍冰暈的話,又不能體現出冰暈的發(fā)生地。因此,我在拍攝冰暈時,大多采用的拍攝方式是:由地景到天空冰暈,自下而上連續(xù)拍攝多張照片,后期再進行拼接處理。這樣既保證了地景與冰暈同框,也能控制住暈環(huán)變形不會太大。”攝影/李珩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李珩
在吉崗此次出土的擦擦中,四部如來擦擦堪稱代表,不但造型精美,而且數量眾多。四部如來擦擦上塑有四位如來,是苯教1028位如來中最主要的四位,形象特征與苯教經典文獻《雍仲空廣經》中描述的完全吻合。它的模具按照當時的儀軌制作,邊緣有藏文的四部如來心咒以及蓮花圖案。
吉崗擦擦
娘日洼鹽場
提取地下鹵水制鹽多用煎煮法,但在囊謙卻是用曬鹽法
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提取地下鹵水制鹽多用煎煮法,但在囊謙使用的卻是曬鹽法。曬鹽法,是通過風吹日曬,使鹵水中的水分蒸發(fā),從而析出鹽晶體。囊謙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時間長,輻射強烈,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使用曬鹽法。這里的傳統鹽田,都是用石料砌成,底部用紅土夯實,其上有時還要再鋪一層鵝卵石。
瀾滄江源古鹽場 歷史悠久,景觀壯麗
從遙遠的水客時代到今天高效迅速的環(huán)球金融信息系統,古老的僑批已經在歲月中漸行漸遠。僑批業(yè)不僅是中國進入國際金融市場的先行探索者,也是中國僑鄉(xiāng)繁榮發(fā)展的重要助力者。海量的僑批記載和凝固了無數動人的故事,閃耀著中國人的海洋精神和家國之情。圖為僑鄉(xiāng)的老建筑群和周圍拔地而起的現代社區(qū)。
僑批 中國人的海洋金融“史記”
一個批次的蠶開始采繭后,新批次的蠶就可以很快繼續(xù)飼養(yǎng)(攝影/韋佳祥)。
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不在江南在廣西
攝影 / 韋佳祥
圖拍攝于西藏山南浪卡子的崗布冰川,圖中冰暈為22°日暈。攝影/李珩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李珩
擦擦一般被用于祈福、辟邪,川藏地區(qū)多洪水暴雨導致的自然災害,因此在這些地方的高山峽谷中常見擦擦。而此次吉崗出土的擦擦珍貴之處在于,這是一批具有苯教符號的獨特遺存,對研究苯教文化具有活化石的意義。圖為發(fā)現擦擦的巖洞受到保護,裝上了玻璃防護罩。
吉崗擦擦
為了提高囊謙鹽場產出鹽的競爭力,當地人想了很多辦法,如用混凝土澆筑鹽池,使用塑料布曬鹽等,達改鹽場就是囊謙最早使用塑料布曬鹽的鹽場。這些生產工藝的改進,確實可以曬出雜質少的優(yōu)質鹽巴,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和鹽業(yè)流通體制的改革,原有的地域流通被打破,外部的鹽可以很輕松地運到囊謙來,其售價還遠低于囊謙鹽場的鹽。所以單純走發(fā)展鹽業(yè)的道路,在囊謙很可能后繼乏力。
瀾滄江源古鹽場 歷史悠久,景觀壯麗
海外僑胞通過僑批渠道,源源不斷地匯款到僑鄉(xiāng)。如1902—1936年,年均批款近2億銀元,這些資金除了贍養(yǎng)眷屬,還被用于建房及投資興業(yè)、辦教育、繁榮僑鄉(xiāng)經濟等。圖為僑鄉(xiāng)廣東開平的巍峨碉樓群,壯麗建筑群背后的建設者便是大筆的僑批資金。
僑批 中國人的海洋金融“史記”
圖為廣西從事桑蠶生產的農戶家中日常生活的景象(攝影/韋佳祥)。
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不在江南在廣西
攝影 / 韋佳祥
彩虹形狀有些相似的上側?。▓D中那條最顯眼的七彩光弧,拍攝于拉薩大昭寺)。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冰暈豐富了空曠的天空,冰暈倒影則點綴了青海茶卡鹽湖遼闊的水面。攝影師巧妙地把冰暈和倒影作為元素,融入到這張鹽湖的風光作品當中,是點睛之筆。如果沒有冰暈出現,這張作品的特色不會這么鮮明,畫面層次也將沒有這么豐富。攝影/姜曦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姜曦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在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中,長硨磲和鱗硨磲這兩種分布較廣的硨磲所貢獻的凈初級生產力(以單位面積每日凈產生的氧氣量計算)分別排在第二、第三位,僅次于馬尾藻這樣的大型藻類。
數據提供/新加坡國立大學?梁梅林博士
南海硨磲
擦擦既是宗教圣物,也是藝術珍品
擦擦對于藏族民眾來說既是獨特的宗教圣物,也是先民們留給后世信眾的藝術珍品。它是一種脫模泥塑,造型生動,刻畫精巧,內容包括塔、經咒以及高僧大德的造像等。這次吉崗出土的擦擦中,就有大量的塔形擦擦。至今,吉崗仍保留著制作擦擦的傳統。
吉崗擦擦
囊謙鹽場的曬鹽方式非常傳統,大體可分為引泉、制鹵、灌鹵、結晶、防水、歸倉等步驟。雨水少的春季,把鹵水引入鹽田曬7至10天后,即可收鹽;夏秋季雨水多,為生產淡季;冬季只要鹵水不凍結,就不中斷生產,但需曬20日至1個月。收鹽時先用木質或鐵質的刮鹽板,把鹽從鹽畦底部刮起,然后堆放一段時間,以瀝去水分。
瀾滄江源古鹽場 歷史悠久,景觀壯麗
廣西屬于亞熱帶地區(qū),與其他養(yǎng)蠶省區(qū)相比氣候更溫暖、濕潤,種桑養(yǎng)蠶前期投入低、見效快、產量高。此外還在養(yǎng)蠶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實行專業(yè)化、規(guī)模化、市場化技術體系。比如設立蠶種場,提供原蠶給蠶農飼養(yǎng),圖是蠶種廠的工人在“拆對”——就是把交配蠶蛾的公母分開,留母蠶放進產卵室產卵(攝影/楊憲華)。
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不在江南在廣西
攝影 / 楊憲華
張梁
中國登山家,高山攝影師,中國第一個完成“14+7+2”(登頂所有14座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和7座七大洲最高峰,并以探險方式徒步滑雪抵達南北極點)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硨磲生長速度較快,以大硨磲為例,5年齡個體的外殼長度便可以達到近40厘米,成年大硨磲寬大的外殼可以成為各類濱珊瑚、褶葉珊瑚、鹿角珊瑚的生長平臺,在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中起到“骨架”的作用。插圖/陳磊
南海硨磲
由于鹵水鹽分非常高,天長日久后鹽晶體析出凝結,就會形成一簇簇晶瑩剔透的鹽花。
瀾滄江源古鹽場 歷史悠久,景觀壯麗
圖為天一信局漳州總局的建筑遺址。1921年,天一信局的國外局達21家。攝影/王寧
到上世紀90年代后期,江南地區(qū)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加速進行,制造業(yè)、金融服務業(yè)、互聯網等產業(yè)的相繼崛起,桑園和蠶娘漸漸在這片區(qū)域里淡出了視野。
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不在江南在廣西
最高品相的日華——出現5層的七彩顏色序列輪回,也是極為罕見的天象
在青藏高原,不單大氣現象中最繽紛多彩的冰暈,可以給我們帶來種種新景觀。其他天象,比如奇云、虹、華等,也都可以作為新景觀的重要創(chuàng)作元素,值得攝影師和旅行者們去了解、追尋和利用。日華是一種比大多數冰暈要常見得多的天象,但最高品相的日華——出現5層的七彩顏色序列輪回,也是極為神奇而罕見的景象。知名星空攝影師戴建峰,就利用雪山上空出現的極品日華,創(chuàng)作了這張攝影佳作。我們持續(xù)進行“全國天象大收集”,就是致力于不斷發(fā)現各類天象奇觀在我國本土的記錄,并講述它們和攝影師、旅行者、天象愛好者們的傳奇巧遇故事。
攝影/戴建峰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戴建峰
“硨磲”這一概念實際上是硨磲科物種的統稱,包括硨磲屬和硨蠔屬,與硨磲不同,硨蠔的外套膜通常不會伸展出殼外。目前世界上的硨磲科物種廣布在從非洲東海岸、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由于分布廣泛,現有的硨磲分布區(qū)只有大致范圍的示意圖(地圖?數據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 2010年)。2014年和2016年,又有兩種硨磲新種諾瓦硨磲及洛倫茲硨磲被公布。
南海硨磲
澳大利亞西部海域的寧格魯暗礁,如海底森林一般的珊瑚叢中,一只鱗硨磲幽藍的外套膜為這里添上了一抹亮色,如海底盛開的花朵。由于措施得當,澳大利亞的自然硨磲種群受到了比較好的保護。當我國南海的硨磲種群恢復之后,這樣的情景或許也會變得常見。目前世界范圍內對硨磲資源的掠奪式捕撈已經得到遏制,保護和人工恢復工作也在逐步展開。這些色彩斑斕的海洋巨貝,或許仍有希望。攝影/Dan Mele
然木鹽場 因為囊謙縣大部分鹽場鹵水來源是自然流出的鹽泉,而且鹽泉出口處海拔較高,所以當地人就在鹽泉出口之下因地制宜修筑鹽田。然后從儲鹵池中把鹵水引入鹽田,高處的鹽田鹵水灌滿之后,自然流入下部的鹽田,這樣就省去了背鹵和挑鹵的艱辛。照片為然木鹽場,這里的鹽田趁地利之便,修筑在一條溝谷中。
瀾滄江源古鹽場 歷史悠久,景觀壯麗
19-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經濟凋敝。東南沿海地區(qū)大量人口漂洋過海,尋找生機和財富。大圖為廣東梅州的松口古鎮(zhèn),松口港乃是梅州一帶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見證了無數悲歡離合。
僑批 中國人的海洋金融“史記”
圖展示了在廣西喀斯特峰叢間的平坦大地上,綠桑盈野、連綿不絕的景象。
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不在江南在廣西
這是一張利用冰暈去改善構圖的經典作品。在四川巴朗山,原本空蕩蕩、大面積缺少細節(jié)的埡口上方天空,因為冰暈的出現,頗具點睛效果。這張作品在所有埡口風光作品中,也是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除了攝影師的卓越技巧以外,巧遇到冰暈也是十分重要的成功因素。
攝影/楊旺霖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楊旺霖
硨磲是雌雄同體的貝類,發(fā)育過程中雄性性腺先成熟,隨后雌性性腺才成熟。繁殖季的硨磲先排精,再排卵(攝影/Karen&Ian Stewart),視物種差異,間隔從2到30分鐘不等,受精卵能為珊瑚礁的生物提供食物。硨磲的外套膜內部及外殼突起鱗片的縫隙內可以為貝隱蝦、硨磲江瑤蝦和梭邊蟹等生物提供庇護所以及繁殖、覓食場所,它們又吸引了各種魚類前來搜尋食物。硨磲以及依靠其生存的各種小型海洋生物,構成了一個小型生態(tài)系統,如同海底的“魚礁”。一些死亡硨磲的外殼會被珊瑚包裹,保護珊瑚礁免受海流沖蝕,散落在海床上的外殼依然可以成為珊瑚和其他生物的棲息地。
南海硨磲
吉崗多山,這次發(fā)現的裝藏擦擦的巖洞就隱藏在群山之中
吉崗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的一處山谷之中,過去屬于“嘉絨十八土司”之馬爾康卓克基土司管轄范圍。這里自古以來屬于嘉絨藏族聚居村,民眾皆信仰苯教。至今,這里的山上仍有多處修行洞窟,還有寫有經文的壁畫和堆經幡的石洞,這次面世的苯教擦擦就是在一處山洞中意外發(fā)現的。
吉崗擦擦
目前,廣西桑蠶生產產業(yè)鏈短,企業(yè)基本是以繅絲為主,織綢剛剛起步,缺少深加工能力。于是在廣西又提出“東絲西移”、“東綢西移”的目標,加快發(fā)展捻絲、織造、服裝、印染、絹紡及相關商貿物流等第三產業(yè),以期把廣西的桑蠶業(yè)做成一條強大的產業(yè)鏈。圖為在一家繅絲廠的選繭車間里,工人剔除殘次蠶繭,選出好繭以繅絲(攝影/吳永才)。
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不在江南在廣西
攝影 / 吳永才
即使是常見的冰暈種類,若能巧遇并將它置于畫面構圖中,也可以為雪域景觀大幅增色。若有人物出鏡,則會更佳:宏大的自然景觀與渺小的人物形成鮮明對比。人類以渺小的軀體,一直在探索自然界最難以到達的地方,而青藏高原正是這樣一個值得人們不斷探索的地方。本圖拍攝于西藏昌都八宿然烏湖附近的仁龍巴冰川,圖中冰暈種類為22°日暈、22°外接暈。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隨著與桑蠶業(yè)相關的工業(yè)產業(yè)發(fā)展,許多年輕的廣西女工不再奔赴珠三角打工了。她們會選擇在家鄉(xiāng)的繅絲廠上班,繅絲技術并不太難,通過培訓很快就能上崗。在工廠里,女工們有免費午餐,一個月工資可以拿到三千多元,還方便照顧家里。攝影/白雪
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不在江南在廣西
攝影 / 白雪
被譽為“最美單一種類冰暈”的環(huán)地平弧(拍攝于西藏羊卓雍錯?攝影/李珩)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李珩
在我國,硨磲被稱為“佛教七寶”之一,除了能制作佛珠等飾品之外,隨著工藝的進步,人們還能在硨磲外殼上整體雕刻出龍鳳、佛像等精巧的圖案(攝影/智茹),依不同品相,硨磲制品的價格甚至可達數百萬元。對利益的追逐,使我國南海的硨磲資源受到嚴重破壞。世界范圍內,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于2017年發(fā)布的報告,大硨磲和無鱗硨磲這兩種體型最大、受危最嚴重的硨磲物種50%以上的自然種群已局部滅絕或遭到嚴重破壞。
伴隨著19世紀中期東南沿海的海外移民大潮,體現華人智慧的移民金融產物——僑批業(yè)萌生了。其集銀行、郵局和快遞業(yè)為一體,建構出一條由親情和家國之情串起來的海上金融絲綢之路。今天,大量的古老僑批成為研究中國金融史、郵政史以及海外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國際關系史的寶貴民間史料。圖為汕頭僑批文物館收藏的大量僑批中的一部分。
僑批 中國人的海洋金融“史記”
江南,曾經是我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
從唐代以來,江南地區(qū)在我國桑蠶產業(yè)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明清時期江南桑蠶絲綢業(yè)達到頂峰,其優(yōu)勢地位一直保持到上世紀90年代。勤勞美麗的蠶娘、采桑娘,曾經都是江南姑娘形象的代表(上圖)。
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不在江南在廣西
圣皮埃爾大教堂位于法國古鎮(zhèn)桑特,在它入口處的墻壁上,懸掛著一扇經過精心裝飾的大硨磲外殼,作用是盛裝圣水(攝影/Gavin Rodgers)。在歐洲的很多天主教教堂入口處,都有類似的硨磲圣水盆。
道庫恰耶夫的地帶性理論影響了許多的蘇聯科學家
道庫恰耶夫曾經繪制了俄羅斯的自然地帶性分區(qū)圖,將土壤作為主要描述的因素,如黑鈣土草原帶、亞熱帶紅土帶等等。蘇聯地理學家貝爾格在道庫恰耶夫的研究基礎上繪制了俄羅斯歐洲部分的自然地帶性圖。從圖中可以看出,俄羅斯的景觀地帶基本沿東西方向延伸,與水分條件、濕潤系數的變化趨勢保持一致,具有非常好的相關性。
科學發(fā)現的“雙人現象” ——洪堡與道庫恰耶夫
科學發(fā)現的“雙人現象” ——洪堡與道庫恰耶夫
科學發(fā)現的“雙人現象” ——洪堡與道庫恰耶夫
道庫恰耶夫一直在研究土壤科學,他在研究俄羅斯廣闊的黑鈣土時意識到,黑鈣土與上覆的植被一起,在俄羅斯長條狀的國土上東西鋪展開來。他這么解釋:“土壤的形成與太陽光、空氣、植被等其他自然因素息息相關,它們是一個整體,在大地上沿著平行的緯度方向變化。俄羅斯有五個主要的自然帶:苔原帶、針葉林帶、森林帶、黑鈣土草原帶和亞熱帶紅土帶?!崩L圖/曉秋
科學發(fā)現的“雙人現象” ——洪堡與道庫恰耶夫
自古以來,體型巨大的生物,特別是海洋生物總會讓人們產生莫名的恐懼感。在各種故事中,大硨磲也一度被訛傳為“食人貝”。20世紀中葉,甚至有美國的漫畫家繪制了超人在海中被大硨磲夾住,使出渾身解數才得以脫身的情節(jié),足見人們對這種巨貝的誤會之深。從收藏在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這副大硨磲的外殼來看,它似乎的確能對人產生威脅(攝影/智茹)。
圖為潮幫批局魏啟峰批業(yè)的第五代掌門人魏基堅。
僑批 中國人的海洋金融“史記”
亞歷山大·馮·洪堡和道庫恰耶夫,他們是地帶性學說中的雙星
洪堡在美洲之旅后發(fā)現了垂直地帶性規(guī)律,一時聲名顯赫。1829年,他受邀考察俄羅斯,穿越了廣袤的歐亞大草原,但是洪堡基本是沿著緯度方向走完的俄羅斯,他只看到了俄羅斯一望無際的黑土地,并沒有聯想起他在南美看到的紅土地,沒能把土壤的變化與植被的變化聯系起來,他在著作中否認了土壤與其他自然因素的關聯。道庫恰耶夫出生在俄羅斯這片廣闊的土地上,看到過北冰洋邊的苔原帶、歐亞草原下的黑土地、高加索山下的紅土地,他發(fā)現了土壤與植被、氣候、水分條件等其他自然因素的關聯,將土壤納入自然分區(qū)因素,并總結出了自然地帶性學說。圖中展示了俄羅斯苔原的景象。
攝影/Raphael Sane
科學發(fā)現的“雙人現象” ——洪堡與道庫恰耶夫
攝影 / Raphael Sane
在沙漠或高山,由于降水極度稀少,陽光直射,生存在那里的苔蘚植物常常演化出一些適應特征,比如植物體聚生呈墊狀、緊貼地面著生、葉尖為透明的毛狀來幫助從空氣中吸收水分,在環(huán)境條件不利時,它們還可以進入休眠狀態(tài)。繪圖/愛染
苔蘚 從荒野“草墊”到城市新寵
我國的黑土集中在東北松嫩平原上,這里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水網密布,冬季會出現季節(jié)性封凍,因此才能孕育出黑土。如圖中吉林梅河口市種滿了稻米的黑土地(攝影/寶?。>暥认嘟男陆畡t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比較干旱,幾乎沒有黑土分布。
科學發(fā)現的“雙人現象” ——洪堡與道庫恰耶夫
攝影 / 寶丁
硨磲的英文名稱是giant clam,譯為“巨蛤”。最符合這一稱呼的,無疑是硨磲中體型最龐大的大硨磲(也稱庫氏硨磲)。大硨磲的外殼可以長到1.3米,體重超過250公斤,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海洋雙殼貝類。除了體型,大硨磲區(qū)別于其他硨磲的特征還在于它外殼上隆起的“脊”更為明顯,“脊”之間深深的凹槽仿佛被車輪碾出的渠溝。大硨磲的外套膜邊緣有感受光的眼狀器官,當有人和其他大型海洋生物游近,使光照發(fā)生改變時,它們會將伸展出殼外的外套膜緩緩收回,然后慢慢閉合兩扇巨大的外殼。圖中的情景拍攝于澳大利亞海域,我國南海曾經也有這種巨貝分布,但由于過度捕撈,如今已經很難見到。攝影/Jean-Michel Mille
南海硨磲
攝影 / Jean-Michel Mille
苔蘚給人的印象是喜歡陰涼濕潤環(huán)境的植物,其實苔蘚植物中有不少種類具有極強的耐寒性,比如叢蘚科、真蘚科、紫萼蘚科的苔蘚。它們能忍受干燥和陽光直射,作為環(huán)境演替過程中的主要先鋒植物,與某些藻類、地衣形成土壤結皮,成為生物防沙、固沙的主力軍。
苔蘚 從荒野“草墊”到城市新寵
為恢復我國南海硨磲的自然種群,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貝類專家喻子牛研究員領導團隊自2015年起花費了大量心血研究硨磲人工養(yǎng)殖技術,解決了為幼蟲人工接種蟲黃藻(攝影/Blick Winkel)等關鍵問題。
南海硨磲
中國新疆北部喀納斯分布有大片西伯利亞泰加林,森林里生長著豐富的苔蘚植物。當地圖瓦人的傳統建筑由原木搭建而成,方屋尖頂。在寒冷的冬季,圖瓦人會用苔蘚填充在木屋的縫隙里來達到保暖的作用。
苔蘚 從荒野“草墊”到城市新寵
駕駛船只,亦稱行舟,是湘西地區(qū)重要的交通方式,也是漁獵手段之一(供圖/武陵山文化影像傳播中心)。
湘西古鎮(zhèn) 距離“邊城” 有多遠?
俄羅斯卡爾梅克共和國黑鈣土自然保護區(qū)的景象。攝影/Igor Shpilenok
科學發(fā)現的“雙人現象” ——洪堡與道庫恰耶夫
攝影 / Igor Shpilenok
不過時至今日,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大硨磲會威脅潛水者的安全。在感受到危險時,它的外殼閉合的速度很慢,需要先將體腔內的水排出,而且大硨磲的外殼邊緣也無法嚴絲合縫地閉緊,這樣一種慢吞吞的溫和生物對人類的威脅實在有限。反而是人類的過度利用,正嚴重威脅著這種海底巨貝的生存。
南海硨磲
“敖包”并非牧民青年唯一的約會地點,在大草原上,只要策馬狂走一陣,就會來到一個四望無人的地點,這里自然就可以是約會的地方了。在草原上,只要遠方有兩匹馬兒安靜地站在一起,多半就是有人在約會了。
不老的老照片 東烏旗家庭相冊
這種景觀在國內也很常見,比如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景區(qū)里的箭竹海瀑布。只要溫度和濕度合適,苔蘚也會在人造建筑上安家,上圖為苔蘚密布的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的劉嘴唐代佛龕石(攝影/袁蓉蓀)。
中國的土壤分布體現了中國地形、氣候、水文條件的多變與豐富
在青藏高原抬升以前,我國的紅土也是沿著緯度方向分布的,從雅魯藏布江到長江入??诙加蟹植迹磺嗖馗咴院?,我國現代紅土的北界大約在北緯28度—31度,大致上位于長江以南的亞熱帶、熱帶地區(qū),它是母質在強熱帶風化下的產物,富含鋁和鐵,因此呈現出艷麗的紅色,如圖中云南的紅土梯田。
科學發(fā)現的“雙人現象” ——洪堡與道庫恰耶夫
喻子牛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海洋動物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組 研究員
南海硨磲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原本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學生們,忽然被時代的大潮推到了農村、鄉(xiāng)下,在一個完全不同于生長地的環(huán)境中,開始接受課本之外的教育,當我們把時間的鏡頭拉遠一些重新聚焦當時的知青們時,很難說這段突如其來的人生經歷,給他們帶來的是喜還是憂。在當時,喜愛攝影又有條件買相機和膠卷的城市青年們,不自覺地為那段經歷留下了可資回首的寶貴印記。如今已移居加拿大的賈原,在當知青期間,為東烏珠穆沁旗滿都胡寶拉格鎮(zhèn)草原上的牧民拍攝了不少照片,現在看來,這些照片頗有人類學影像的味道!50年前的內蒙古牧民,他們的服飾、家庭結構、生活方式等,在一位知青好奇的注視下,定格在了相紙上。圖片提供/賈原
不老的老照片 東烏旗家庭相冊
苔蘚植物的結構簡單,沒有葉和根的分化,是高等植物中最原始的類群,是植物由水生向陸生的過渡形式。它們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4億年,擁有極強的適應性,是一種變水植物,能快速調整體內的水分含量以適應環(huán)境。除了海洋和溫泉外,在其他生境中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幾乎遍布世界各地。
圖為:紅壺蘚 Splachnum rubrum 攝影/Michael Lueth
苔蘚 從荒野“草墊”到城市新寵
攝影 / Michael Lueth
僑批是中國海洋移民催生的金融產物。進入信局時代后,逐步建構起獨特的組織結構和金融網絡。除了自身的體系,僑批信局也借助銀行力量來發(fā)展僑批業(yè)務,與外國銀行、華資銀行、中資銀行緊密合作。可以說,僑批業(yè)已經成為早期世界金融網絡的一部分。圖為1911年的香港匯豐銀行,背景建筑則是渣打銀行。
僑批 中國人的海洋金融“史記”
鳳凰在明清時期成為全國軍事重鎮(zhèn)。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于湘西北設永順府,鎮(zhèn)、道員(又稱道臺,清代官名)均住鳳凰,管轄范圍覆蓋大湘西二十余州縣廳,影響至湘鄂川黔四省邊區(qū)。道光年間,鳳凰已是湘西的繁榮之地。繪圖/于繼東
湘西古鎮(zhèn) 距離“邊城” 有多遠?
科學發(fā)現的“雙人現象” ——洪堡與道庫恰耶夫
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天,牧民格日勒(圖右一,下圖是我們?yōu)樗?019年拍攝的照片)要進城還要先騎馬到路邊,兩個人騎一匹馬,到路邊以后,一個人等車,一個人把馬騎回去。班車在固定的時間沿著大路到旗里。格日勒和她的親戚有一天進城,突然來了一輛綠色的吉普車,車上還有拿著照相機的人,她們就在這輛車前拍了照片,還搭這輛車進城了。但在那之后,汽車就越來越多,反倒是騎馬的人越來越少了。供圖/昂格麗瑪
不老的老照片 東烏旗家庭相冊
在高緯度的極地或高海拔地區(qū),氣候寒冷且生長季節(jié)短促,總是給人以茫?;脑挠∠?。其實這些地方的生物量巨大,常常形成苔蘚、地衣和少量種子植物組成的一望無垠的凍原景象,其中苔蘚從多樣性、蓋度等方面占優(yōu)勢地位。圖為冰島長滿苔蘚的火山熔巖景觀。
苔蘚 從荒野“草墊”到城市新寵
放排,是一種借助水流運送木材的傳統方式。湘西武陵山區(qū)盛產林木,放排在過去極為常見。老照片上的人們正在酉水的支流猛洞河放排。
攝影/唐克立
湘西古鎮(zhèn) 距離“邊城” 有多遠?
攝影 / 唐克立
我們找到了同一張照片里的兩位女知青(圖中持槍的為金梅蕊,坐在船頭的為楊文晏),巧的是,她們的友誼一直保持到現在。我們請她們分別拿著有自己身影的老照片合了一張影(下圖彩色照片,圖中左為楊文晏,右為金梅蕊)。楊文晏回憶,在當地有一個大湖,那個湖比北京的昆明湖還大。知青們特別喜歡去那里玩,可以游泳,還可以釣魚。他們騎在馬上,用網子粘魚,在湖邊就可以煮魚湯。這片濕地是農場知青的驕傲。有一天金梅蕊的父親來了,大家放下農活去了湖邊。湖上有一條破船,男知青下水游泳,女知青們在船上玩。當時船上除了有北京來的知青,還有當地的城市錫林浩特來下鄉(xiāng)的知青,也有當地農場的女工,還有一個小姑娘,是兩個知青的小孩,也是金梅蕊、楊文晏她們這批同學的第一個孩子。金梅蕊在船頭擺弄一挺機槍,這個槍是借來的,專門為了拍照。供圖/金梅蕊
不老的老照片 東烏旗家庭相冊
苔類:大部分苔類的配子體為莖葉體,葉在莖上排成2-3列,有背葉和腹葉之分。有些苔類的配子體為葉狀體,沒有假葉和假莖的分化。孢蒴呈球形或橢圓形。尖葉油蘚 Hookeria acutifolia
苔蘚 從荒野“草墊”到城市新寵
湘西古鎮(zhèn)大多沿沅江流域分布。作為湘西鄉(xiāng)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綜合載體,湘西古鎮(zhèn)獨特的、富有詩意的景觀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人。鳳凰是湘西沅江流域的重要古城之一,不僅有豐富的自然生態(tài)資源,還有厚重的歷史底蘊和鮮明生動的民族特色。鳳凰古城開發(fā)最早,其商業(yè)上的成功有目共睹,近幾年成為湘西其他古鎮(zhèn)的效仿對象。
攝影/田根
湘西古鎮(zhèn) 距離“邊城” 有多遠?
攝影 / 田根
而在德國的街頭可以看到由苔蘚做成的苔蘚墻,用來美化和凈化環(huán)境。
苔蘚 從荒野“草墊”到城市新寵
角苔類 角苔類的配子體為葉狀體,孢蒴呈針形,形狀似角。
苔蘚是苔蘚植物的簡稱,包含苔類、蘚類和角苔類三大類。苔蘚通常體態(tài)細小,結構簡單,多數身高在數毫米至數厘米,不會開花結果,體內沒有維管束系統。作為一類小型綠色植物,人們極易對它們視而不見,其實苔蘚植物全世界超過兩萬種,是植物界的第二大家族,種類僅次于被子植物。
苔蘚 從荒野“草墊”到城市新寵
早期的僑批往往由相熟的同鄉(xiāng)、水手回國時順便帶回,漸漸催生出專業(yè)水客。他們往往身強力壯,不懼長途海路。除了僑眷酬謝的服務費,水客也經常利用批款購買貨物在兩國間販賣,以多賺取一份利潤。圖為老汕頭港。
僑批 中國人的海洋金融“史記”
沱江邊上的吊腳樓已不似當年,樓上的生活在時代變遷中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如今大多作為旅店、酒吧使用,商業(yè)氛圍濃郁。而新造景觀和燈光工程掩蓋了古城的原始風貌。攝影/文玉
湘西古鎮(zhèn) 距離“邊城” 有多遠?
攝影 / 文玉
溫帶雨林氣候溫暖濕潤,地面苔蘚的覆蓋度能達到62%,這些生長在地表、巖石和樹干上的苔蘚成為森林生態(tài)系統的主要生產者之一。在美國華盛頓州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的吼雨林中(Hoh Rain Forest),樹木都披上了一層苔蘚的外衣?!胺稻叭肷盍?,復照青苔上”,大概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王維詩中描繪的與世無爭的靜謐世界。
攝影/鐘鑫
右圖:芙蓉鎮(zhèn)是一個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湘西古鎮(zhèn),位于永順縣城南26公里的酉水北岸。近年來,芙蓉鎮(zhèn)跟隨鳳凰的腳步不斷擴建與重修,游客量在今年五一小長假大幅提高。攝影/白英
湘西古鎮(zhèn) 距離“邊城” 有多遠?
攝影 / 白英
如果你留心觀察,會發(fā)現很多河流跌落形成的瀑布景觀,都以苔蘚密布的巖石為背景。為什么河流中的巖石上總是覆蓋著大片綠油油的苔蘚?其實苔蘚是瀑布景觀形成的建造者。苔蘚的孢子隨風飄到河道的石塊上,萌發(fā)出原絲體,長出假根附著在石頭上。如果河流中有較高濃度的碳酸氫鈣,水體流動會導致碳酸氫鈣分解,釋放出氣態(tài)的二氧化碳和固態(tài)的碳酸鈣。碳酸鈣不斷在苔蘚表面沉積下來,猶如一個外殼阻擋苔蘚的光合作用,而使苔蘚逐漸石化,并最終變成巖石,稱為“鈣華”。苔蘚植物生長的同時也是巖石加厚的過程,最終形成瀑布或堤壩。圖為美國俄勒岡州威拉米特國家森林公園的Lower Proxy瀑布(攝影/鐘鑫)。
這里有完美的巖鑿材料
拉利貝拉處于地勢較高的拉斯塔山脈,海拔約2600米。教堂群所處區(qū)域的巖石主要為玄武巖質火山渣和火山凝灰?guī)r,是完美的巖鑿材料。11座教堂的開鑿形式各不相同,有的開鑿為壯觀的獨石教堂,有的則是人工開鑿的巖洞教堂,僅在洞內做了裝修,洞外保持了山體原貌。以獨石教堂為例,開工前,需要先尋找完整無縫的巨巖,在四周鑿出12—15米深的溝槽,使其與山體脫離,然后再在巨巖內預留墻體、屋頂、祭壇、廊柱和門窗,隨后對巖石進行敲鑿并形成空間。開鑿工程分數個階段進行,這樣,建筑師、工人和手工藝人便可以分工協作。一些人負責開鑿獨石,將它與周圍的巖石分離,一些人負責將巖石敲鑿成形,一些人則用鎬和杠桿挖掘,用小斧和鑿子進行細部加工,并通過窗戶和門搬運碎石。圖為來此朝圣的孩子們,下圖中則可以看出教堂外的山體環(huán)境。
拉利貝拉巖鑿教堂群 巖石間綻放的花朵
由于教堂群的存在,拉利貝拉成為埃塞俄比亞人的圣地,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亞圣誕節(jié),信徒們都會來到這里朝圣。
拉利貝拉巖鑿教堂群 巖石間綻放的花朵
經歷遺忘,仍然魅力不減
拉利貝拉去世后僅半個世紀,扎格維王朝就被推翻了。隨著時間的流逝,拉利貝拉教堂群也一度被人遺忘,直到1977年,人們才重新發(fā)現這一非洲大陸上的奇跡。經過歲月的洗禮,巖鑿教堂群魅力不減,仍能傳遞出其特有的渾厚、樸實、威嚴、肅穆的氣氛。時至今日,依然有無數信眾來到拉利貝拉朝圣。
拉利貝拉巖鑿教堂群 巖石間綻放的花朵
圖為一封早期僑批的內信。早期僑批往往通過相熟的同鄉(xiāng)水客帶回國內,除了寄錢還可附寄物品(布匹、衣飾、食品等)。
僑批 中國人的海洋金融“史記”
不老的老照片 東烏旗家庭相冊
攝影 / ??擞?/p>
2019年6月,我們回訪草原時,耶勒他和他的妻子在一起,看上去很快樂。攝影/??擞?/p>
不老的老照片 東烏旗家庭相冊
攝影 / ??擞?/p>
2019年,我們?yōu)槟热矢咄拊谏鲜龊嫌罢掌耐坏攸c重新拍了一張照片,原來那座漂亮的樓已變成大街了。攝影/??擞?/p>
不老的老照片 東烏旗家庭相冊
攝影 / ??擞?/p>
我們在2019年拍攝到的這對夫妻,他們如今依然在烏蘭牧騎工作。攝影/??擞?/p>
現居北京的王志民,他手里保存的老照片最多,在他的心中,下鄉(xiāng)的那段經歷,十分難忘,一旦回憶,便充滿深情。攝影/常克永
不老的老照片 東烏旗家庭相冊
攝影 / ??擞?/p>
不老的老照片 東烏旗家庭相冊
攝影 / ??擞?/p>
推廣“小蠶共育”模式,即在小蠶專用飼育室將蟻蠶統一飼養(yǎng)至三齡或四齡后,再分發(fā)給蠶戶飼養(yǎng)(上圖?攝影/歐偉文),這樣蠶農每年養(yǎng)蠶可達到20多個批次。
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不在江南在廣西
攝影 / 歐偉文
“烏蘭牧騎”是“紅色的嫩芽”的意思,它最初在烏蘭夫的關懷下創(chuàng)辦,為的是用牧民喜愛的文藝演出這種形式宣傳黨的政策和現代文化。所以烏蘭牧騎隊員早期不僅演出,而且?guī)湍撩裣匆?、理發(fā)、維修機械、宣傳衛(wèi)生知識。知青們在草原上一定看過不少烏蘭牧騎的演出,因此也拍攝了許多烏蘭牧騎的照片。我們在這些照片中發(fā)現了一個巧合:圖中的歌唱演員斯欽圖(站立者中左三)與下圖中的舞蹈演員韓淑梅(左一領舞者)是一家子,他們就是在烏蘭牧騎中相識并相愛的。攝影/沈彥碩
在漫長的僑批歷史中,一個“難”字貫穿始終,華僑的下南洋謀生之難,水客信局的草根創(chuàng)業(yè)之難,乃至局勢動蕩、戰(zhàn)火紛飛的家國之難。在這個過程中,僑批不僅支持了大量僑眷的生活,也成為支持中國革命,支持抗戰(zhàn),平衡國際收支的重要金融力量。
圖為一封來自印尼的僑批,一個大大的“難”字,一首七言絕句訴說著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和謀生不易,并附上了錢款。
僑批 中國人的海洋金融“史記”
高品質的蠶繭可以產出高品質的蠶絲,一個蠶繭一般由一根800—1500米長的絹絲纖維構成,長的可達3000米,圖為機器正在繅絲(攝影/蔣晨明)。
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不在江南在廣西
攝影 / 蔣晨明
圖為一封“暗語批”,在特殊歷史時期,東南亞某些國家對批款進行限制,僑批局便以郵票蓋住附款,觀之與平信無二,再以隱秘渠道將錢轉回國內分發(fā)。待僑眷收到揭開郵票,便知端倪。
僑批 中國人的海洋金融“史記”
生絲產品按照品質不同可分為不同等級,上圖為女們正在檢查生絲的質量(攝影/歐偉文)。
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不在江南在廣西
攝影 / 歐偉文
那個時代正是中國被世界稱為“自行車王國”的時代,遙遠的東烏旗也沒有錯過這個時代。為烏蘭牧騎拍了大量照片的沈彥碩拍了一張肉聯廠下班時東烏旗的街景,自行車大軍撲面而來。自行車在當時是非常拉風的,額日很巴圖的叔叔是個摔跤手,他贏得比賽的合影中也推著一輛自行車。摔跤是東烏珠穆沁旗的傳統,他們那里世世代代都出摔跤手,摔跤手總是令人尊敬和羨慕的,但每個時代拉風的物件不一樣,自行車之后,摔跤比賽還用電冰箱、奧拓車等做過獎品。攝影/沈彥碩
1988年,王志民帶著兒子重回草原時,遇到了青年耶勒他(圖中騎摩托車的人,車上帶著王志民的兒子)攝影/王志民
一到節(jié)假日,湘西古鎮(zhèn)便吸引著大量游人。其中,鳳凰古城必是游人爆滿。圖為沱江上正在進行的民族風情表演。攝影/尹繼東
湘西古鎮(zhèn) 距離“邊城” 有多遠?
攝影 / 尹繼東
在懷化洪江市黔陽古城,薺菜煮雞蛋是三月三女兒節(jié)的傳統之一。
攝影/尹繼東
湘西古鎮(zhèn) 距離“邊城” 有多遠?
攝影 / 尹繼東
蠶兒上蔟吐絲忙
在傳統養(yǎng)蠶過程中,最繁忙的是上蔟,即將蠶收集、移放到蔟具上,讓其吐絲營繭。在廣西,農戶們積極實施科技養(yǎng)蠶、集約化養(yǎng)蠶,以提高效率。許多蠶房都安裝了方格蔟自動上蔟裝置,一串串均勻掛吊的方格蔟上蔟架可自動下降,讓熟蠶自動上蔟結繭,然后升高方格蔟清理蠶房,提高蠶繭質量。以前一張蠶(是蠶業(yè)中的計量方法,指一張A4紙上的蠶籽數量,數量大約為40000粒)一般要4個人打理,現在一人就夠了。攝影/龍濤
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桑蠶基地,不在江南在廣西
攝影 / 龍濤
“7·17喬戈里峰大冰暈”系列組圖之一,這個局部,展示出來的不及本次冰暈全貌的十分之一。組合冰暈,經常是非常宏大的天象景觀,需要以14毫米以上全畫幅鏡頭去記錄,甚至不乏只能用魚眼鏡頭才可拍全的案例。攜帶這些特殊鏡頭進入青藏高原拍攝,遇到冰暈時會有不可代替的功用。如果不巧手頭只有普通焦段的鏡頭,則可以嘗試大量拍攝連續(xù)的局部畫面,來拼接還原全景。這些局部畫面不能中斷或缺失,并且盡量都帶入地面景物或明亮、顯眼的暈種,否則就難以拼接成功。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旅行愛好者岳錦芝在羊卓雍錯拍到的“錐晶多重幻日”,雖然類別與崔永江所拍到的相同,但由于冰晶形狀、不同冰晶比例、太陽高度角等條件都不盡相同,因而冰暈外觀也有著極大差異(本圖?攝影/岳錦芝,下圖?模擬程序開發(fā)/章佳杰)。大多數冰暈對于上述條件的變化都十分敏感,所以說冰暈是一類最富于變化、最復雜、多樣性極高的天象,是天象當中最難以收集齊全的一類。中國冰暈,尤其是青藏高原的冰暈,才剛剛被揭開面紗的一角,我們還將在攝影師及愛好者的支持下,進行長期發(fā)現、記錄和研究。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姜曦
獨立攝影師在青藏高原從事影像創(chuàng)作超過15年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圖為2013年4月14日,當天是青海玉樹地震3周年祭奠日,玉樹市結古鎮(zhèn)當卡寺在新建的寺院后山坡上曬大佛,以祭奠地震中不幸去世的亡靈。據當地人說,祭奠亡靈曬大佛時天空出現日暈,是祥瑞的征兆,說明亡者已進入極樂世界(攝影/賀大明)。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賀大明
野放硨磲幼貝是一項辛苦的工作,向志明副研究員和同事每天都要反復下水,將附生著幼貝的礁石放置到海床上,再用籠箱保護起來,防止蝦蟹的捕食(圖5)。待這些硨磲順利成長,我國南海的硨磲自然種群就有望恢復。
供圖/喻子牛
南海硨磲
半年齡的無鱗硨磲幼貝體長也能達到5—6厘米,外套膜的邊緣已經能夠看到虹彩細胞所反射出的絢麗色彩(圖4)。
南海硨磲
硨磲的外套膜上分布有一種獨特的虹彩細胞,能夠反射光線,因此它們的外套膜會呈現多樣的色彩。即使同一物種,外套膜的色彩也可能截然不同(本圖與下圖均為無鱗硨磲),因而僅憑外套膜的顏色來區(qū)分硨磲的物種不太可靠。硨磲并不全是龐然大物,體型最小的番紅硨磲成年個體的體長一般在15厘米左右。
南海硨磲
養(yǎng)殖在人工池中的鱗硨磲親貝受到秦艷平博士及同事的悉心照料;
南海硨磲
為了保護自己,它會分泌酸性物質,在珊瑚礁石甚至其他大型硨磲的外殼上“挖”一個洞穴藏身其中。
南海硨磲
這組老照片最有價值的地方,在于原汁原味地記錄了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內蒙古草原上的文化景觀的變遷。我們所稱為“文化景觀”的事物,包括了一切由人類的活動所產生的景觀:建筑形態(tài)、社區(qū)布局、交通工具、街景、文化活動的場面,以及婚禮現場。本圖和下圖兩張照片是知青拍攝的,我們很難想象得出,蒙古包的婚禮竟然會出現圖中圍觀的場面。而這樣的場面,正在隨著草原上蒙古包逐漸減少、草原牧民漸漸以在餐廳里舉辦西式婚禮為時尚,而鮮能見到了。
不老的老照片 東烏旗家庭相冊
一年齡的鱗硨磲幼貝體長就可以達到9厘米,超過了很多貝類的成體體長,稚嫩的外殼上也已經出現了標志性大鱗的雛形;
南海硨磲
王志民在草原上認識了一個牧民小孩耶勒他,王志民為耶勒他拍了一張照片。攝影/王志民
不老的老照片 東烏旗家庭相冊
有些冰暈雖被列為常見冰暈,但對于任何固定地點或個人來說,也是十分少見的。其中一些冰暈種類非常艷麗,若能巧遇并將它們作為景觀的一部分拍攝,可以讓作品增添許多神奇色彩,如俗稱“倒掛彩虹”或“微笑彩虹”的環(huán)天頂?。ㄅ臄z于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曾克寺?攝影/梁春寧)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梁春寧
在太陽左右兩側,各有一條如絢麗彩虹一般的光弧,但和彩虹形態(tài)明顯不同,是下側弧,它與“最美單一種類冰暈”環(huán)地平弧可以相提并論,是一種極其美艷的冰暈(攝影/張梁)。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張梁
湘西古鎮(zhèn)濃郁的地域文化基因,使這里的傳統節(jié)日異彩紛呈,也吸引了大量游客。
湘西古鎮(zhèn) 距離“邊城” 有多遠?
在太陽的正對面天空(反日點附近),也就是如果面對太陽時人的后腦勺方向的位置,反日弧、幻日環(huán)相互呈六芒星狀交叉,組成壯觀且少見的“反日點六芒星景觀”(攝影/張梁)。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張梁
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湘西各鄉(xiāng)鎮(zhèn)和村寨都會在沅江上舉行龍舟競賽。沈從文曾在作品中不惜筆墨地描述龍舟賽的質樸溫情,如今在鳳凰古城,每年端午節(jié)龍舟賽是本地人和游人關注的重頭戲。
湘西古鎮(zhèn) 距離“邊城” 有多遠?
拉薩帕邦喀的桃花,天空出現的是22°日暈、22°外接暈、下側弧、環(huán)地平?。〝z影/潘成柱)。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潘成柱
上世紀70年代末的鳳凰縣城,小橋橫臥沱江,古城寧靜的風貌盡收眼底。攝影/陳庭茂
湘西古鎮(zhèn) 距離“邊城” 有多遠?
攝影 / 陳庭茂
圖拍攝于西藏阿里新藏公路上的馬悠木檢查站附近,冰暈為22°日暈、22°外接暈、下側?。〝z影/王培嘉)。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王培嘉
拉利貝拉教堂群包括11座巖鑿教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圖中的圣喬治教堂。它是一座極為壯觀的獨石建筑,由一整塊巨巖雕鑿而成,整座建筑中既無接縫,也無砌筑。圣喬治教堂既是一個宗教奇觀,也是一項工程壯舉,在世界巖鑿建筑史上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在拉利貝拉教堂群中,它的建成時間最晚,位置也最獨立,顯現出一種卓爾不群的氣質。不過,仍有一套溝槽系統將它與其他教堂相連接,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拉利貝拉巖鑿教堂群 巖石間綻放的花朵
圖為北區(qū)的鳥瞰圖,位于最上方的是教堂群中規(guī)模最大的救世主教堂,它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獨石教堂。救世主教堂由一塊長33米、寬23.7米、高11.5米的紅色巖石鑿成,占地面積達782平方米。一般認為,拉利貝拉教堂群開鑿于扎格維王朝第七位國王格布雷·麥斯克爾·拉利貝拉統治期間(公元1181—1221年),這位國王動用了5000名勞力、花了30年時間鑿出了11座教堂,并因此被埃塞俄比亞教會尊為圣王。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這項工程所消耗的時間不止這30年,可能持續(xù)到了14 世紀,還有學者認為部分教堂的修建時間很早,最早可追溯至阿克蘇姆王朝(約公元100—940年)晚期。但人們通常還是認為這些教堂是在拉利貝拉統治期間建成的。
拉利貝拉巖鑿教堂群 巖石間綻放的花朵
圖為著名的“怒江72拐”景觀,是青藏高原地貌和公路景觀的絕妙組合。知名植物攝影師、風光攝影師鐘鑫比多數人更加幸運,他巧遇了“22°日暈+22°外接暈+下側弧”的冰暈景觀,還有最佳拍攝角度,因此拍到了一幅不可多得的攝影作品(攝影/鐘鑫)。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鐘鑫
“本來去青海是拍攝一年一度的雙子座流星雨,因為看錯時間買錯了機票,所以原本白天趕路變成了深夜趕路。當時特別疲憊,天還在下雪。但當到達茶卡鹽湖休息區(qū)附近時,突然看見四面八方環(huán)繞的彩色光柱,一下子回過神來,趕緊拍照記錄下來。”星空攝影師朱劍男說。他看到的就是“寒夜燈柱”,這是因大氣中存在大量水平飄浮的片晶(像雪花那樣六邊形的片狀冰晶),由反射路燈、霓虹燈、汽車大燈等強光源而產生的自然現象,僅見于寒冷地區(qū)的夜晚。當這種氣象條件出現在城鎮(zhèn)附近時,城鎮(zhèn)的霓虹、燈火全部被反射延長如指天利劍一般,華彩飛舞。置身其中,神奇無比,有人認為它甚至比極光還美妙。
攝影/朱劍男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朱劍男
2015年10月14日,成都攝影師嘉楠在四川貢嘎山一帶的雅哈埡口遇到了罕見的冰暈。天空上,太陽被許多輪明暗不一的光環(huán)圍繞,非常神奇。他拍下了照片,幾年后與我們相識,在他的照片記錄中我們發(fā)現:這是一次放眼全世界都極為罕見的“錐晶多重切弧”現象,暈的種類達到了7個(攝影/嘉楠)。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嘉楠
神山上的“神光”:組合冰暈讓岡仁波齊更添神奇色彩
在西藏的神山岡仁波齊,每天都有藏區(qū)百姓自發(fā)前往轉山、禮贊、誦經、祈福。在不打擾他們的情況下,記錄和感受當地百姓的生活方式,是很多攝影師與旅行者的心愿。天文攝影師林詩比許多人更幸運,他在岡仁波齊山腳下,遇到了壯觀的組合冰暈。這些如同多重彩虹一樣的七彩光弧環(huán)繞著神山,讓一切變得如夢如幻。冰暈攝影的魅力,就在于能夠使畫面增加十分醒目的層次,令畫面更加神奇,也可以讓攝影師充分發(fā)揮即時創(chuàng)造力。隨著近年來青藏高原交通的改善,攝影師群體走進這片秘境,為世人展現出了許多震撼人心的奇觀,這是此前從未被外界揭示過的雪域新景觀。攝影/林詩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林詩
上圖拍攝地是在西藏羊卓雍錯,天空中的冰暈看起來很像一只眼睛,它是由22°日暈、22°外接暈、22°幻日、下側弧組合而成。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資深星空攝影師崔永江在滇西北一帶拍攝創(chuàng)作多年,多次遇到極為罕見的冰暈。2019年4月7日,他在云南德欽縣的江坡村見到了一次“錐晶多重幻日+錐晶多重暈圈”現象:層層套疊太陽的光環(huán),是錐晶暈圈;暈圈中隱隱閃耀更亮光芒的局部,是錐晶幻日(攝影/崔永江)。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崔永江
在低空,照片中最靠近山峰的冰暈,則包含本次記錄當中最罕見的“強度爆表卻孤立出現的24°切弧”,它是本次記錄當中最罕見的冰暈種類,這個場景屬于百年難遇(攝影/張梁)。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張梁
李珩
攝影師,戶外運動愛好者,近年專注拍攝西藏地區(qū)冰川及冰暈景觀 攝影/趙丹
在青藏高原冰暈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攝影 / 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