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由三方面的主體信息組成。首先,以1998年版《中國自然地理圖集》中的《中國地震帶分布圖》為藍本,繪制了8個地震區(qū)域共計25條主要地震帶。地震帶的確定不僅僅需要大量的地震歷史資料,也需要結合一定的地質構造原理,因此,地震帶往往與一些重要的地質斷裂帶相重合。
其次,我們給出了《中國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級分類圖》,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城市地震災害危險度評價》(作者:北京師范大學環(huán)境演變與自然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徐偉、王靜愛、史培軍、周俊華)。在研究中,上述學者參照國際慣例,把以城市為中心、30公里為半徑的范圍內發(fā)生的地震定義為城市近源地震。他們采集、分析了截至2000年共約4300年間、涉及672個城市的地震信息6759條,結果表明,曾經(jīng)發(fā)生過等效6.5級以上近源地震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qū)、東南沿海、西北地區(qū)和西南地區(qū),而這些城市大多位于我國主要的地震帶上。發(fā)生過中強級別近源地震的城市,其下方存在著潛在震源,在抗震設防時應予以特別重視。
另外,據(jù)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鄧起東等發(fā)表的《中國活動構造與地震活動》一文,可以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有記載以來我國共計發(fā)生8級以上巨大地震21次,其中南北地震帶、青藏高原地震帶、以及西北地震帶發(fā)生巨大地震的頻率明顯較高。然而,因為東部人口、城市的分布更為集中,因此,在這張地圖上,受到地震威脅的城市也多集中于東部,尤其是華北地震帶上。
左下角圖為中國部分省級城市地震危險度排名
雖然2008年汶川地震震級低于2001年東昆侖巨大地震,但是造成的損失、受到的關注卻遠遠超過了后者。顯然,這是因為它涉及多個城市(鎮(zhèn)),而后者基本發(fā)生于無人區(qū)域。
目前,對城市地震危險性的研究,已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美國地震工程研究所認為,地震風險性是地震危險性(致災因子)、社會財富(承災體)和脆弱性三者的乘積。德國災害管理與風險控制技術中心指出,除地震致災因子、承災體以及脆弱性外,地震危害性還與人們的心理意識有關。
在我國,北京師范大學徐偉等學者也對中國城市的地震災害危險度進行了評價。在研究過程中,他們主要考慮了三個指標的影響:導致災害的強度因素(如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級)、承災體的脆弱性指數(shù)(人口、GDP、建筑抗震能力)和響應能力(疏散、救援等應急應變能力)。研究表明,海口、北京等城市雖近源地震等效震級較高,但受到建筑抗震能力較強等人為因素影響,地震風險相對降低;而懷化、江門、阿圖什、喀什等40個城市,地震風險度指數(shù)(UERDI)大于0.25,具有較大的風險,建議這些城市大力加強對地震的防范。
在這里,因為拉薩和港澳臺環(huán)境評估等部分數(shù)據(jù)缺乏,我們僅公布了部分省級城市的UERDI,并進行了簡單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