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典藏大西北景觀]丹霞、雅丹、彩丘、風城 誰是誰非?
狂風及其席卷著的沙石、偶發(fā)性暴雨和洪流、白天的烈日烘烤與夜晚溫度的驟降,這幾種來自不同時空的要素在我國的西北干旱區(qū)糾纏在一起,啃噬著這里的泥土與巖石,塑造出大量極具神秘感的地貌景觀干旱丹霞……
作者: 彭華
 - 
                
                                     - 
                
                                     - 
                
                                     - 
                
                                     - 
                
                                     - 
                
                                     - 
                
                                     - 
                
                                     - 
                
                                     - 
                
                                     - 
                
                                     - 
                
                                     - 
                
                                     - 
                
                                     - 
                
                                     - 
                
                                     
                                    
                                    
                                    
                                    
                                    狂風及其席卷著的沙石、偶發(fā)性暴雨和洪流、白天的烈日烘烤與夜晚溫度的驟降,這幾種來自不同時空的要素在我國的西北干旱區(qū)糾纏在一起,啃噬著這里的泥土與巖石,塑造出大量極具神秘感的地貌景觀干旱丹霞……
作者: 彭華
                                    
                                    
                                    
                                    
                                    
                                    
                                    
                                    
                                    
                                    
                                    
                                    
                                    
                                    
                                    
                                    
            往事如煙。水草豐美的大草原上,誰是主人誰是客。攝影/石玉平
攝影 / 石玉平
            嘎仙洞位于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甘河鎮(zhèn)東北30公里處,洞口在高出平地約25米的峭壁上,拓跋鮮卑人的祖先就居住在這里。嘎仙洞分為四個洞室,四室渾然一體、氣勢雄偉。鮮卑拓跋部就是從這個神秘幽暗的洞室出發(fā),最終突入中原,橫掃北方,建立起強大的北魏王朝。攝影/楊孝
攝影 / 楊孝
            
            在蒙語和滿語中,“戈壁”原意是“茫茫一片”的意思。隨著19世紀末中亞地理探險熱的興起,“戈壁”作為一種地貌景觀的專有名詞,被地理學家用來泛指地勢起伏平緩,表面覆滿礫石的荒漠。
攝影 / 單之薔
            貝格曼在還不到25歲的時候就參加了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這是他在考察途中留下的照片。
            敦煌是中國西北吸引外國探險家的重要地點,敦煌文物的大量外流就驗證了這一觀點。圖為敦煌鳴沙山。攝影/田捷硯
攝影 / 田捷硯
            匈奴曾經是周邊國家和部族的最大威脅。但是隨著北匈奴的西遷、遠遁和南匈奴的南下,天之驕子最終消失在民族的大融合之中。只有1600多年前匈奴鐵弗部人赫連勃勃建造的大夏國的都城統萬城,至今還屹立著。歷時六年完成的統萬城是用三合土“蒸土筑城”的,其使用的筑城法,類似于今天的澆注法。從其堅固程度可見,當時匈奴人所掌握的技術之先進。攝影/單之薔
攝影 / 單之薔
            在塔克拉瑪干東北角的尉犁縣境內,一片坐落在沙漠中的金色胡楊林,其周圍生活著一些羅布人。秋天,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經常會見到這種場景。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塔里木河兩岸多是如圖中的胡楊林,據說塔克拉瑪干沙漠里的胡楊占到中國胡楊的90%。攝影/楊洪
攝影 / 楊洪
            為了保存水分,應對干旱的威脅,很多荒漠植物的葉片特化為革質、蠟質。相比于濕潤地區(qū),旱生植物的葉面積通常要小很多,其中一些種類的葉片邊緣甚至特化為刺狀。攝影/moodboard/c
            有人說庫姆塔格沙漠如一把羽毛扇覆蓋在阿爾金山的山坡上。從空中俯視庫姆塔格,主體部分更像是一把笤帚。西北平直的脊線是阿爾金山山前大斷裂,也是沙漠與羅布泊洼地的分界線。庫姆塔格的沙丘地貌形態(tài)也許為世界僅有的羽毛狀形態(tài),這為它增添了許多神秘、漂亮的色彩??茖W家們對羽毛狀沙丘的形成有斷裂控制說、風系說,等等。供圖/董治寶
            西湖濕地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這里生長著蘆葦、胡楊、紅柳等大面積的荒漠植物,在它的周圍,環(huán)繞著庫姆塔格、羅布泊等沙漠戈壁,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及中國西部沙化面積逐年擴大,這些濕地與植被成為阻擋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東侵河西走廊的最后一道天然生態(tài)屏障。攝影/孫志軍
攝影 / 孫志軍
            如果不看天際的雪山,我們會以為正在飛臨江南大片富饒的鄉(xiāng)村。古詩“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甘州當江南”說的就是這回事。從遠至近,雪線、山體、洪積扇、綠洲,層次分明,大自然的精巧布局會讓明白其中奧妙的人贊嘆不已。攝影/郝沛
攝影 / 郝沛
            這些只能在空中才能看出來的巨大圖案,很像是與南美洲大地上的那些神秘、巨大圖案出于同一匠工之手。這是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東部奇臺縣境內上空,下面的一條條樹枝狀的沙漠圖案,如大漠里的血脈,有主干也有支脈,它們是由一些植被、地衣和礫石在溝壑處形成的。
攝影 / 郝沛
            我們常食用的五谷雜糧、干鮮果蔬中,多有“胡化”的痕跡許多作物的馴化、引種和育種,西北少數民族都功不可沒。
攝影 / 耿藝
            粗獷原始的人面雕像,是阿勒泰地區(qū)尚未受到現代居民侵擾的珍貴遺存,他們曾經在歷史的舞臺上扮演過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并且在千余年后的今天還保留著若干承載人類文明的奇跡。攝影/郝沛
攝影 / 郝沛
            祁連山孕育的透明夢柯冰川,與絲綢之路有著很深的淵源,也是河西走廊上灌溉綠洲并保障人們生活的命脈。攝影/孫志軍
攝影 / 孫志軍
            烏爾禾魔鬼城是由赭紅與灰綠相間的白堊紀水平砂巖和泥巖在間歇洪流沖刷和強勁風力吹蝕下形成的風城地貌。這里正對著西北方由成吉思汗山與哈拉阿拉特山夾峙形成的峽谷風口,在西北風的吹蝕下,整座風城呈西北-東南走向,但我們依然能清晰地看到暴雨和洪水所留下的痕跡。面對這幅靜止的畫面,我們仿佛能聽到狂風在巖石之間呼嘯旋磨的尖利聲響。攝影/李翔
攝影 / 李翔
            如此花團錦簇的景象就存在于中國西北干旱區(qū)的疆域里。賽里木湖安靜地躺在西天山的懷抱中,她的周圍,是每年接受400毫米降水的優(yōu)質牧場。自西向東逐漸抬升的天山攔住了從大西洋吹來的濕氣團,把其中僅存的水汽全部灑到了山的西側。于是賽里木湖也被稱作“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淚”。對岸山上的積雪看上去很不實在,它們只在雨雪天氣之后才出現,只需幾個晴天,雪就融化了。天山被稱作中國荒漠中的濕島,它的存在造就了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里的諸多綠洲。攝影/郝沛
攝影 / 郝沛
            玉門關魔鬼城地處甘肅敦煌市西部,面積約40平方公里,是一處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攝影/孫志軍
攝影 / 孫志軍
            喀納斯湖位于阿爾泰山西部中山區(qū),淡水湖,呈彎月形??{斯湖為30萬-35萬年前古冰川終磧壟堵塞喀納斯河道而形成的冰川堰塞湖,是我國第二深水湖和第一深冰川堰塞湖。蓄水量53.78億立方米,超過我國五大淡水湖中太湖、洪澤湖和巢湖的蓄水量,蓄水量位列全國第四。圖為喀納斯湖全景。
攝影 / 李翔
            普爾熱瓦爾斯基像
            萬馬奔騰,飆舉電至。因為有了馬,才形成了草原民族游牧這一經濟生產形式。因而馬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伙伴,長期以來匈奴人更是積累了一套養(yǎng)馬、育種技術。圖為新疆昭蘇的伊犁馬。伊犁馬的始祖是烏孫馬,曾被漢武帝稱為“天馬”。當年烏孫是匈奴的臣屬國,其良馬也應該與匈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現在的伊犁馬身上,我們或許可以找尋到當年匈奴馬的英姿。攝影/高旭
攝影 / 高旭
            最常見、也是最基本的沙紋形態(tài),它具有明顯的波狀形態(tài)與平行直脊,就如新月形沙丘是沙丘的最基本形態(tài)一樣。在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的風況下,會變幻出千姿百態(tài)的沙波紋形態(tài)。
攝影 / 凌裕泉
            面對白刺、駱駝刺等植物無處不在的利刺,很多食草動物避而遠之,但這些卻是駱駝的最愛。為了適應這些無從下口的食物,駱駝的口腔中特化出纖維狀的結和厚厚的角質細胞以防刺傷。攝影/陳桂琛
攝影 / 陳桂琛
            只有從衛(wèi)星圖片才能看出庫姆塔格那獨有的羽毛狀形態(tài)。圖中是在庫姆塔格沙漠的西北角,這里緊鄰羅布泊,也是庫姆塔格羽毛狀沙丘最典型的地方。遠處那條較高的沙丘脈是庫姆塔格羽毛狀沙丘里眾多羽管中的一支,近處的這些沙壟地形是這條巨大羽管下的羽毛。多年封閉而氣候極端惡劣的庫姆塔格沙漠,隨著近年科學考察的多次進入而開始為人們所了解。攝影/楊浪濤
攝影 / 楊浪濤
            與很多耐旱植物一樣,紅柳的葉子退化為鱗片狀,以有效地降低蒸發(fā)作用。每當花開季節(jié),紅柳那淡紅色的小花點染大地,成為荒漠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攝影/楊浪濤
攝影 / 楊浪濤
            新疆位于亞歐大陸腹地,屬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干燥、少雨、但熱量充足、晝夜溫差大。由于地廣人稀,農業(yè)灌溉用水的供給又很穩(wěn)定,所以新疆的農業(yè)往往表現為巨大規(guī)模的生產格局,這在內地是很少見的。攝影/楊洪
攝影 / 楊洪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位置示意圖
            小麥的起源與傳播路線示意圖。小麥原產西亞黑海南岸地區(qū),至少在5000年前,已傳入中國西北,從新疆擴展到了青海、甘肅一帶,而后經歷了“由西向東、由北而南”的傳播過程:大約4000年前,進入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公元3世紀前后,傳入江南。本圖是根據日本學者星川清親《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傳播》制作的,中國境內的路線參考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曾雄生《麥子在中國的本土化歷程》進行了修改。
            亞歐草原通道示意圖。
            2006年1月的一個早晨,攝影師在蓋買提縣以東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里遇到了一場霧淞。這場霧淞驚動了新疆當地,甚至入選了央視的新聞聯播。霧淞的出現需要足夠低的溫度和足夠濕的空氣,塔克拉瑪干沙漠里的空氣怎會達到了如此濕潤的地步呢?況且此前并無降雪天氣。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新疆的降水增加了,溫度也升高了,境內湖面明顯抬高,河流的水量也比以往有所增加。地理學家們認為,這是新疆氣候向“暖濕”轉型的征兆。然而氣象學家們卻認為,也許這是由暫時性的大氣環(huán)流異常所導致的。沙漠霧淞的出現是偶然現象,還是與新疆的氣候變化有關聯,還需進一步求證。攝影/王振生
攝影 / 王振生
            干旱區(qū)的丹霞地貌也有“頂平、身陡、麓緩”的特點,但是,巖石上的植被往往覆蓋得不多。由于沒有了植被的保護,紅色的巖層暴露在空氣中,因而經常受到風化作用的剝蝕,這使得干旱區(qū)的丹霞地貌永遠呈現出新鮮的紅色。我國的丹霞地貌主要有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分布區(qū),西北干旱區(qū)的丹霞地貌則主要集中在甘肅和新疆兩個省區(qū)之內。攝影/宋舉浦
攝影 / 宋舉浦
            中國西北干旱區(qū)湖泊(面積≥30平方公里)分布示意圖。水中溶解的無機物質不超過0.1%(1克/升)時稱為淡水,湖水為淡水的湖泊稱為淡水湖。水中溶解的無機物質占0.1%-3.5%(1-35克/升)時稱為咸水,存有這類咸水的湖泊稱為咸水湖。鹽湖是湖泊在演化發(fā)展過程中進入到末期階段的含鹽量很高的湖,通常人們把湖水含鹽量大于 3.5%(35克/升)的湖泊叫做鹽湖。
            亨廷頓兩次深入新疆,針對氣候與文明的關系做野外調查。他留下的照片非常有限,只能用這張標準照以饗讀者。
            呼倫貝爾草原上的根河。公元前50年(或公元前5年)左右,拓跋鮮卑部為生計所迫,由發(fā)源地“南遷大澤”(即呼倫湖),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根河和呼倫湖一帶安家落戶,由狩獵業(yè)轉向游牧業(yè)。攝影/趙超
攝影 / 趙超
            
            在一張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版的中國地形圖上,我們終于找到了這串中國最長的地名:“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那里分布著最為典型的戈壁——“黑戈壁”,它還曾經是甘肅省唯一一個對外貿易口岸,但現在那里除了邊防軍,已經看不到任何商旅和居民。這個10個字的地名正在悄悄地退出歷史舞臺,在絕大多數地圖上,我們已經看不到這個地名了。攝影/唐志遠
攝影 / 唐志遠
            哈士綸是享譽世界的蒙古學專家,被譽為“蒙古活佛的前世兄弟”,對蒙古族音樂在歐洲的傳播作出巨大貢獻。
            這些是普爾熱瓦爾斯基從中國帶走的普氏原羚的頭骨,在圣彼得堡的俄羅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標本館里,工作人員視其為珍寶,雖已陳列多年,但纖塵不染。攝影/蔣志剛
攝影 / 蔣志剛
            這是歷史上重要的一幕,我們嘗試著將它還原:公元前200年,劉邦因輕敵,親率先頭部隊追趕匈奴,卻被冒頓單于圍于平城(今大同附近)白登山。當冒頓單于的30萬騎兵列陣山下時,一個世所罕見的場面也出現了:其士兵以馬的顏色分類編隊,分別分布在4個方向上:西方盡是白馬,東方盡是青馬,北方是烏驪(黑)馬,南方是(赤黃色)馬。除了感嘆匈奴人繁育技術的先進,我們還能說什么呢?繪圖/高飛
攝影 / 高飛
            復合型縱向沙波紋,有多個延伸較長的主波紋和歧出的短小沙紋,近似縱向復合型沙壟。
攝影 / 凌裕泉
            駱駝刺。駱駝刺在荒漠中是常見種類,葉片革質、枝刺參差的形態(tài),均有助于保存水分。它們根系的深入能力也極其強勁,消極保水的同時,也可積極尋找新的水源。攝影/劉冰
攝影 / 劉冰
            庫姆塔格沙漠位置示意圖
            在新疆的經濟作物中,棉花占據著第一的位置,占全國棉花總產量近30%。內地一畝棉花產量有的才20幾公斤,而新疆每畝棉花平均80多公斤。辣椒也是新疆獨特的作物之一,新疆辣椒的產量甚至占全國辣椒總產量的一半以上。攝影/張超音
攝影 / 張超音
            紅柳是荒漠中一種常見的植物,它耐鹽,耐堿,耐干旱,根系可達地下30多米,具有極其頑強的生命力。
攝影 / 范書財
            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面、靠近吉木薩爾縣的一處沙地上,這里不久前下的一場雪,使紅柳、梭梭這類灌木叢上掛滿了白色的雪花。每到秋季,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就開始下雪。
攝影 / 郝沛
            阿勒泰地區(qū)是新疆天山以北保存墓地石人最多的地區(qū)。其中早期墓地石人的時代大約為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至南北朝時期,距今約有3000至1500年的歷史。攝影/劉玉生
攝影 / 劉玉生
            “正月……采蕓?!边@是中國最早的歷書、成書年代不晚于春秋時代的《夏小正》里的記載。據考,蕓即蕓苔屬的農作物油菜,古稱“胡菜”,是甘青一帶西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原產作物,在漢代以前即傳入了中原。油菜不僅僅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花開季節(jié)也是一道勝景。本圖拍攝于甘肅張掖皇城草原,這一帶可能是中國最早種植油菜的地方。攝影/張超音
攝影 / 張超音
            薩木特石人其實是沒有做成人形體的雕刻石像,大部分尚保留著原礫石的天然面,僅以凸棱的浮雕形式表現了人面部輪廓。攝影/鄭頡
攝影 / 鄭頡
            這是一處紅層的新鮮斷面,紅白相間的地層賦予了它成為彩丘的基本條件,但是目前為時尚早,這里的地層似乎剛剛斷裂,只在山腳下堆積了一些崩塌的碎屑物,于是有了“頂平、身陡、麓緩”的丹霞形態(tài)。這可被認為是“彩丘式丹霞”。攝影/湯世光
攝影 / 湯世光
            在中國的西北干旱區(qū),歷史遺存無數,嘉峪關可算是一個象征——她像一只伸出去的手,充滿了期盼交流、解決紛爭的張力。這里南有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北是連綿起伏的馬鬃山,腳下是荒涼的戈壁大漠。自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修建至今,嘉峪關就見證著內地與西域、中原與塞北之間的往來交融。她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節(jié)點,也是制造轉機的一個咽喉。祁連山阻隔了南北向的風雨,卻為東西向的人流網開一面。嘉峪關就矗立在人流當中,擔任著歷史賦予她的變化無常的角色。攝影/王金
攝影 / 王金
            阿克庫勒——人字湖。位于喀納斯核心保護區(qū)內。但如果從喀納斯景區(qū)騎馬到這里要走兩天,通行極其困難,所以此處人跡罕至?!鞍⒖藥炖铡惫_克語意為“白湖”。其實只是在入湖口一帶湖水呈乳白色,在沉積的作用下,阿克庫勒湖大部分水還是呈現迷人的藍色。阿克庫勒湖是發(fā)育在深切割峽谷中的冰川堰塞湖,湖盆周邊峭壁林立,峭壁上端羅列著眾多的由冰川刨蝕而形成的懸谷和冰斗冰川。從湖邊根本無法通行,必須翻越西南側的果戈習蓋達坂,才能到達河流入湖口。不過,湖中盛產一種叫“花翅膀”的高山激流冷水魚,味道鮮美,算是對歷盡艱險到此的勇士們的犒勞吧。
攝影 / 李翔
            在嘎仙洞主洞西側距洞口約15米處的石壁上,有公元443年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燾派大臣李敞來此祭祖所留下的石刻祝文,經過漫長的風化侵蝕,大部分文字尚清晰可辨。
            
            1927年冬天,斯文·赫定因病不得不和幾位自愿留下的隨行人員在謝別斯廷泉水旁扎營留守,一行人在此地等待救援,困守近一個月。值得一提的是,圖中的母狗“斯那庇”在圣誕之夜生下了7只小狗,為它的主人獻上了特殊的圣誕禮物。后來,斯文.赫定按照慣例,在西北科學考查團繪制的地圖上,把“謝別斯廷”這個讓他永生難忘的地方正式命名為“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成就了中國最長的一個地名。供圖/羅桂環(huán)
            圖中的帳篷是斯文·赫定在考察途中的臨時營地。斯文·赫定率領的西北科考團使用了大量駱駝,他們的營地被叫做“駱駝營”。
            在《史記》里,司馬遷向我們描述了匈奴人的日常生活景象:孩童時就會騎著羊引弓射鳥鼠,少年時即可射獵狐兔,年長后就是力可彎弓的力士。匈奴人閑時圍獵,戰(zhàn)時攻伐,總之是馬不離身,弓不離手。長期日常生活的訓練,使得他們人人都是好騎兵,對馬有著超乎人們想象的駕馭能力。不過今天我們只能從蒙古人的身姿中回想匈奴鐵騎的風采,體會馬背上的民族與馬的依存關系。圖中這位光著身子,騎在馬背上的小女孩,沒有任何不適感,父女倆都被前方精彩的賽馬比賽吸引住了。攝影/Nik Wheeler/c
            蜂窩狀沙紋,形態(tài)特征近似蜂窩狀沙丘。
攝影 / 凌裕泉
            蒙古沙拐棗的果實。沙拐棗果實的外果皮同樣特化為刺狀,其作用是為了在外果皮之外,構建一個由交錯陰影形成的空間,使果實盡量免受陽光直射。攝影/劉全儒
攝影 / 劉全儒
            在這片蘆葦草甸和遠方的阿爾金雪山之間,是庫姆塔格沙漠的東端。這是敦煌南湖鄉(xiāng)農耕區(qū)和牧區(qū)交界帶,沙漠前的房子是牧民們游牧時的住所。庫姆塔格壯觀的羽毛狀沙丘只有從空中才能看得清楚,所以曾幾次進入到庫姆塔格沙漠里的攝影師說:“直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庫姆塔格沙漠是什么樣子!”攝影/孫志軍
攝影 / 孫志軍
            這是一個被翻轉了的塔里木盆地。從東向西望去,像一個勺柄伸向東方的翹起來的勺子。在這張圖上,我們可以輕易地對比塔里木盆地和伊犁河谷,后者也像一個翹起的勺子,只不過勺柄伸向西方。這兩個幾乎被高山圍起來的盆地,由于山脈的開口方向不同,而具備了一干一濕兩種命運。制圖/蔡博峰
            大部分沙生植物具有對流動沙子的特殊適應性,它們多具有靠風力傳播的種子和果實,能隨著流動的沙子一起移動而傳播。有的植物如沙米、窄葉棉蓬、豬毛菜等一年生的植株,常呈圓形或橢圓形,當莖干枯萎,冬春被風吹折離根后,能隨風在沙地甚至公路上邊滾動邊傳播種子,謂之“風滾草”。攝影/黃彬
攝影 / 黃彬
            一條筆直的、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沙漠公路從新疆石河子起,穿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西部通往沙漠腹地的彩南油田。攝影師說他在這里航拍時,經??梢钥吹较旅嫔衬锏狞S羊、野驢等野生動物群落。相對于塔克拉瑪干,除了沙漠里都會有的廣漠、蒼涼之感外,古爾班通古特是一個相對雨水較多的沙漠。
攝影 / 郝沛
            鹿石是經過人工雕刻而成的一種碑狀石刻,因明顯雕刻有鹿的圖案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亞歐草原地區(qū)。對碑刻狀的鹿石文化內涵的解釋,一直以來都很難形成共識。有人認為是圖騰柱的崇拜,有人認為是與祭祀柱相關。攝影/沈橋
攝影 / 沈橋
            攝影 / 楊劍坤
            張掖既有丹霞又有彩丘,這兩種地貌給張掖的旅游業(yè)帶來了勃勃生機。張掖的彩色丘陵面積廣大而且色彩斑斕,曾一度被認為是丹霞地貌,有廣告語曰:“金張掖彩丹霞?!敝钡浇鼉赡?,才有學者提出“彩丘是否是一種與丹霞相區(qū)別的地貌”的論題。攝影/王金
攝影 / 王金
            浙江同里古鎮(zhèn)的早晨,人們悠閑地在小橋流水之間開始一天的生活。攝影/傅靜中
攝影 / 傅靜中
            哲羅鮭俗稱大紅魚,屬魚綱、鯡形目、鮭科,是北方一種珍稀的冷水型食肉魚類,主要分布于東北的黑龍江、鴨綠江和新疆的額爾齊斯河等地區(qū)。這種魚生性兇猛、機警,長年隱沒在水中,繁殖季節(jié)魚體呈紅褐色。哲羅鮭成年體最大的重量在50公斤左右,長達2米左右,口腔內上、下頜均排列有尖銳的利齒,背部生有肉鰭。幼魚以小魚為食,大魚常吞食浮游水面的野鴨等野生水禽,也吃湖中的水獺、大水鼠。圖片上的哲羅鮭釣于1999年,重46.6公斤,長1.68米。供圖/趙云鋼
攝影 / 趙云鋼
            如今的謝別斯廷泉旁邊,矗立著中蒙邊界上的496號界碑。我們留意到界碑的底座上標記著豎碑的年代:2002年。
攝影 / 單之薔
            嘎仙洞石壁祝文拓片。祝文共19行201字,字體大小不一,書體介于楷隸之間,書法古拙,筆勢蒼勁。祝辭的內容與《魏書》記載基本相符。供圖/魏堅
            
            三位探險家考察路線圖
            在很多人眼中,斯文·赫定是具有古典風范的探險家,他牽駱駝的這張照片還真有幾分儒雅。
            石生霸王。石生霸王的果實也有異曲同工之效,果實垂直向下,如此收斂而不張揚的設計,可使果實盡量藏于葉片的影子之下。攝影/劉全儒
攝影 / 劉全儒
            牧馬人與馬的一場較量,不制服馬,草原人就無法稱為馬背民族。攝影/Hamid Sardar/c
            壟狀沙波紋,暗色部分是由較粗沙粒組成的平直沙脊,沙脊線兩側不對稱,緩坡一側為細粒粉沙或粉土形成的魚鱗狀沙紋,形態(tài)很像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縱向復合型沙壟。
攝影 / 凌裕泉
            圖1、2、3是把中國干旱區(qū)里的水系與撒哈拉荒漠、澳大利亞西南荒漠里的水系作對比??梢钥闯?,中國干旱區(qū)里的眾多河流都從荒漠邊緣的山地流向荒漠的核心地區(qū),而撒哈拉荒漠和澳大利亞西南荒漠里要么河流稀少,要么河流向外流淌。
            沙地上大片的紅色果實,來自于蓼科植物紅果沙拐棗。它們的莖、葉和果實大都十分干燥,含水量極低,以適應干熱環(huán)境。沙拐棗果實殷紅鮮艷,便于被動物發(fā)現,在荒漠中傳播種子,但它們的花卻十分微小,不細看去,幾不為人所見絕不浪費水分和養(yǎng)分,節(jié)約到近乎吝嗇,才能在水資源有限的荒漠里存活。
            唐巴勒塔斯1號巖洞位于整個山體適中位置的半山腰處,長期的侵蝕使巖洞嶙峋怪異,寬敞的巖洞之內可容納數十人活動。巖洞的正壁、側壁、頂部、額部等巖壁面均有赭紅色彩繪的圖案,有的呈線條勾勒,有的用平涂和線條結合的繪制技法,其構圖的題材與內容,表現出繪畫者當時的精神世界。攝影/晏先
攝影 / 晏先
            攝影 / 耿藝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五彩灣一向是被當作雅丹或丹霞地貌的。從這張照片上可以看出,這里的地貌沒有順風向的特點,流水侵蝕的痕跡反而很明顯,所以就排除了是雅丹地貌的可能。從形態(tài)上看,丹霞所具備的陡壁在這里也很少找到,所以也不能認為它們是丹霞。這里的地貌介于彩丘和風城之間,像是這兩種地貌的過渡階段。攝影/牛恒立
攝影 / 牛恒立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所以人們用“高寒”一詞來總結這里的氣候特點。作物缺乏、食物單調、生活物資匱乏,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但是天高地遠的視野培養(yǎng)了人們豁達的心胸,使他們對惡劣的自然境遇處之泰然。攝影/Michae/S·Yamashita/C
            過去,喀納斯風景雖好,但進出十分困難,9月底下場大雪,喀納斯一封山,就與世隔絕了?,F在,隨著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去喀納斯已經不再是難事了。在更多人欣賞到喀納斯美景的同時,怎樣“保護好,管理好”對今天的我們提出了挑戰(zhàn)。我們不希望喀納斯是“孤芳自賞”的仙境,但更要我們愛護這片“人間凈土”。攝影/趙承安
攝影 / 趙承安
            中國戈壁分布圖。當我們把我國戈壁的分布單獨做成地圖時,才真正感受到西北地區(qū)戈壁分布的廣闊。根據學者的統計,我國戈壁的面積近60萬平方公里,約占據國土面積的6%。制圖/蔡博峰
            北魏鎏金銅佛造像。佛像造型典雅祥穆,刻工精湛,堪稱北魏時期的藝術珍品。攝影/王牧
攝影 / 王牧
            在漢代,米蘭古城曾經是富饒的綠洲,號稱良田千頃,而今只留給我們一個空寂的遺址。這張照片可以驗證亨廷頓指出的氣候變化與人類文明的關系。攝影/王金
攝影 / 王金
            斯文·赫定是瑞典人的驕傲,在瑞典駐華使館的會議室以及走廊的墻壁上,懸掛了很多幅他在西北科考時即興創(chuàng)作的手繪圖真跡。照片中這個高大的小伙子是瑞典使館的一等秘書,正在跟我們的編輯楊嘉敏介紹這幾幅真跡的由來。攝影/王彤
攝影 / 王彤
            沙棗果皮上的銀白色鱗片。攝影/王燕平
攝影 / 王燕平
            那飛奔的駿馬和騎手高揚的身子是那樣渾然一體,獵手一手緊拽韁繩,一手高舉獵物,呼嘯而來,氣勢逼人。攝影/Matthieu/c
            梯田狀沙紋,分布在丘間低地水分幾乎飽和的濕沙上,其形態(tài)的形成與丘間積水時水的波動有關。
攝影 / 凌裕泉
            慕士塔格以“冰川之父”的高大形象矗立在塔里木盆地的西緣。類似這樣的雪山高聳在中國荒漠區(qū)的邊緣,像雪白的花冠。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這些凝聚著中國自然史與人文史的巨大山脈,自古至今都在為中國荒漠里的人類輸送著生命賴以存在的水和土。攝影/李翔
攝影 / 李翔
            由于具有強大的固沙功能,它有著“沙漠衛(wèi)士”的美稱。名貴藥物蓯蓉等寄生植物也正是寄生在梭梭的根莖上,依靠寄主的養(yǎng)分生長。攝影/任玉勇
攝影 / 任玉勇
            攝影 / 晏先
            2004年夏,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距今大約1700年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發(fā)現了一幅長2.5米,高0.6米的壁畫,主題可以概括為“莊園主的幸福生活”。在畫面中心,殷實的主人坐享車馬,怡然自得;右側著重描繪了一個葡萄園,而左側再現了從榨汁到蒸餾的葡萄酒釀制全過程——足見葡萄和葡萄酒是其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攝影/黃彬
攝影 / 黃彬
            這是新疆哈密魔鬼城的衛(wèi)星影像(NASA),這張圖顯示出河流與風城地貌之間的位置關系。雅丹一定不會發(fā)育在河岸邊的,而風城地貌往往發(fā)育在河流的階地上,在平面上的格局主要受地質構造和水系的干支流控制(比如發(fā)育在河流的階地上),在排列上沒有明顯的方向感。
            干燥的大風是中國西北地區(qū)石質荒漠、沙漠與黃土高原的形成者。在荒漠的中心,風力最大,地表的細粒沙塵和粉塵全被吹跑而只留下了石質荒漠;荒漠邊緣,風力稍減,沙子被堆積下來而形成沙漠;荒漠外圍,風力減弱,粉塵與山地相遇或與夏季風接觸從而降落堆積形成黃土。如果沙塵的源地與東部地區(qū)接近,風就會給東部地區(qū)帶來沙塵暴了。攝影/田捷硯
攝影 / 田捷硯
            2006年10月,艾比湖刮起了陣陣秋風,撈鹵蟲卵的人冒著寒意守候著鹵蟲卵漂移過來,這一網下去有5公斤多重。每年8月到11月,是新疆艾比湖鹵蟲卵捕撈期,數千來自全國各地的捕撈人就會云集到這里,在3個多月的時間內,運氣好的可以掙1萬多元,稍差一點的,也有四五千元的收入。鹵蟲是世界水產養(yǎng)殖業(yè)廣泛用于名貴魚、蝦、蟹仔體階段良好的活飼料。隨著水產業(yè)的發(fā)展,全世界對鹵蟲卵需求旺盛,價格昂貴。因為艾比湖無人為污染源,從而保證了鹵蟲、鹵蟲卵的高質量。攝影/胡維斌
攝影 / 胡維斌
            中央戈壁科考路線示意圖。在河西走廊以北,大面積的戈壁跨越中蒙兩國邊界。80年前,斯文.赫定所率的西北科學考查團曾經從包頭出發(fā),穿越這片廣袤的中央戈壁,去往新疆東部的哈密地區(qū),并在黑戈壁上留下了種種逸事?!昂诟瓯凇碧柗Q“戈壁中的戈壁”,在地理學家的眼中,這樣的地貌才是最為典型的戈壁。今年8月底的一個早晨,當我們的科考隊在這一區(qū)域看到如煤海般的黑色荒漠時,標志著我們已經進入了傳說中的“黑戈壁”。
            在盛大的祭天儀式上,薩滿女巫在立有鮮卑祖先木制偶像的神壇前舞蹈。公元258年,鮮卑拓跋部始祖拓跋力微率20萬人馬南下陰山,遷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城),同年四月,拓跋部在盛樂城郊舉行祭天大典,要求草原諸部大人皆往助祭。盛樂祭天是拓跋力微向草原諸部宣示自己權力的一種手段,從此,拓跋部確立了自己部落聯盟的主導地位,為代國的建立奠定了根基。繪畫/陳惟 葉智成
            土地鹽堿化導致耕地不能播種,裸露的鹽堿幾乎將地表完全掩蓋了。河水一旦鹽堿化,負面影響更為嚴重——綠洲就會被居民放棄,再輝煌的人類文明都會淪為廢墟。攝影/孫志軍
攝影 / 孫志軍
            圖中的佛頭是斯坦因在米蘭發(fā)現的,由于佛頭高達一米,他無法帶走,于是埋在地下待日后再來。之后,日本的探險家橘瑞超買通當地百姓將其挖出來,帶回日本。因佛頭的歸屬問題,日英兩國爭執(zhí)不下,鬧上國際法庭。國際法庭決定將佛頭銷毀,只留下這張照片。攝影/郭林
攝影 / 郭林
            是復雜沙波紋,大型沙波紋與小型沙紋雜亂套合在一起,可以說是巴丹吉林高大沙山的縮影。
攝影 / 凌裕泉
            沙棗果實?;哪虚L有多種胡頹子科植物,其中包括知名的沙棗。胡頹子科植物大都覆蓋有白色鱗片,無論莖、葉、果實,細看去,都有銀白色斑斑點點。這些鱗片,和其他一些植物的白色毛被作用略同,可以有效反射太陽輻射,作為保存水分的輔助手段。
攝影 / 王辰
            據說鄂爾多斯青銅器最早是在20世紀初的北京古董市場上面世的,那些以生動的動物紋樣為主要特征的小型銅器,因來自鄂爾多斯,而被命名為“鄂爾多斯青銅器”。同時他們因與歐亞草原地帶游牧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有許多相似之處,又被西方學者稱為“斯基泰—西伯利亞”青銅器。根據中國考古學家的認定,它們的族屬,應該是史籍所載的戎狄—匈奴族系。以各種寫實性動物博噬紋為裝飾,不僅是青銅器的主要特征,也是匈奴金銀器的主要式樣。精美的出土文物和獨具一格的文化面貌,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匈奴的認識。
            攝影 / 田捷硯
            梭梭是西北干旱地區(qū)極為常見的植物。攝影/郝沛
攝影 / 郝沛
            攝影 / 晏先
            葡萄的起源與傳播路線示意圖。我們常常食用的葡萄,在分類學上被稱為歐洲葡萄,起源于高加索、里海地區(qū),至少已有6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大約于3000年前傳入我國北疆伊犁河流域,并向東延伸;而后,越過天山,傳入塔里木盆地,并沿著絲綢之路進入內地;后在長安形成中心,并進一步向南、向東擴展。17世紀歐洲葡萄傳到北美洲后,與當地一野生種雜交,誕生了大量新種,反而又向歐洲傳播。這些品種在19世紀又從海路傳入我國。本圖是根據日本學者星川清親《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傳播》制作的,中國境內的路線參考河南省社科院民族所副研究員陳習剛《兩宋以前葡萄、葡萄酒傳播簡史》進行了修改。
            “魔鬼城”之所以有這樣的稱呼,就是因為其間的地貌給人以光怪陸離的感覺,這是新疆奇臺魔鬼城里的一塊怪石,再堅硬的巖石也不得不屈服于肆虐的風沙。攝影/郝沛
攝影 / 郝沛
            1954年中國自然區(qū)劃圖(羅開富版)。
            艾比湖位于阿拉山口以南,是典型的內陸鹽湖,海拔189米,是準噶爾盆地的最低點。湖水含鹽量14%以上,食鹽總儲量1.25億噸,芒硝1億噸,已經被逐步開發(fā)利用。湖畔是由方圓百里的胡楊林、梭梭林構成的原始生態(tài)區(qū),是馬鹿、黃羊、野兔和野鴨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隨著第二座亞歐大陸橋從湖畔通過,艾比湖風光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前燕龍城遺址中出土的瓦當。在前后將近一百余年的歲月里,人才輩出的慕容家族在亂世的北中國一連創(chuàng)立了四個燕國: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在亡國又復國、復國又亡國的過程中,慕容鮮卑演繹了一曲曲動人心魄的英雄悲歌。供圖/田立坤
            我們試圖去尋找《黑戈壁》一書中的“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來到了甘肅省最北端與蒙古國交界的地方。按照作者楊鐮在書中的描寫,這里曾經被一名“黑喇嘛”所占據,因而后來便被稱做“黑戈壁”。然而,當我們的車駛入這片地區(qū),窗外的大地竟然真的是黝黑如墨,或許,真實的顏色才是“黑戈壁”得名的直接原因吧。
攝影 / 單之薔
            貝格曼在漢代居延邊塞發(fā)現并挖掘出土了大量漢簡。居延漢簡與敦煌藏經洞并稱為20世紀中國兩大考古發(fā)現。攝影/王牧
攝影 / 王牧
            圖為大英博物館陳列的中國壁畫,每天都有很多人駐足觀賞。攝影/郭林
攝影 / 郭林
            網狀沙紋,網格狀沙紋很像黏土龜裂形態(tài),也十分近似格狀沙丘。
攝影 / 凌裕泉
            球果白刺的果實。球果白刺的果實脹為泡狀,又名泡泡刺。膨大的果皮可以減緩高溫的侵襲,保護胚珠免受灼熱傷害。這樣的“設計”猶如雙層玻璃,夾層中的空氣可以阻擋熱量的透過。攝影/劉全儒
攝影 / 劉全儒
            因游牧的需要,匈奴人居住的是可以組裝的房屋穹廬。所謂穹廬,即以木為支架,圓形頂,圍蓋毛氈而成,又稱旃帳。穹廬的圓形頂實際上就是一種天窗,其東西、南北的支棍,組合起來就像太陽和月亮。而整個圓頂,則像太陽光芒四射狀。旃帳四周以柳為桿,共60個,每個桿子的角度是6度,正好是360度,太陽從天窗進來,順時針繞一圈,太陽每照射到一個桿子,就表明一個時間。所以穹廬似天,天似穹廬。穹廬是游牧民族對宇宙的一種認識。圖為蒙古人正在給圓頂上漆。攝影/ Reuters/Claro Cortes IV/TPG
            攝影師以高超的視角捕捉了這些美麗的畫面。洪積扇靠近山緣的部分往往是礫石戈壁,在流水對洪積物的自然分選作用下,越接近洪積扇的邊緣,土壤的顆粒越細,水也越來越向地下滲入,適合綠洲發(fā)育的環(huán)境也就隨之出現了。攝影/田捷硯
攝影 / 田捷硯
            唐巴勒塔斯巖洞的洞口、側壁、額部、正壁和頂部都有或簡或繁的彩繪圖案,內容有人物、動物、人面紋、同心圓、手印、橢圓形符號或徽記等,無不透露著神秘。攝影/晏先
攝影 / 晏先
            中國人傳統觀念中有南稻北麥之說,南方人偏好稻米,而北方人喜愛面食——這可能有一定道理,但不準確——因為,最喜愛、最擅長制作面食的是西北少數民族,進而影響了整個北方人。他們不僅是引種小麥的功臣,還首先學會了磨面制餅的方法,并傳之至中原,促成了小麥的推廣。圖為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食,有餃子、畢羅等花色面點,足見那個時代的西北民族面食制作技術已相當精巧、純熟。攝影/馬宏杰
攝影 / 馬宏杰
            如果我們進入雅丹群,所看到的將是一條條高度一致、排列整齊的土墻,在雅丹群的邊緣,這土墻就開始像斷線的項鏈了雅丹是大風的杰作,的確名不虛傳。攝影/王金
攝影 / 王金
            1959年中國自然區(qū)劃圖(黃秉維版)。
            賽里木湖湖濱水草豐富,是哈薩克人的優(yōu)良牧場。賽湖黃花,多為金盞花,野生,花期從5月下旬到6月中旬。而風光秀麗的賽里木湖如今也成為中國優(yōu)質冷水魚的重要產地,年產凹目白鮭等冷水魚超過千噸。2005年,8噸產自賽里木湖的冷水魚出口芬蘭,這是新疆水產品首次進入歐盟市場,去年,芬蘭客商的定貨量提高到了70噸。攝影/李學亮
攝影 / 李學亮
            位于遼寧省朝陽市的龍城遺址,這里曾經是慕容鮮卑于337年建立的前燕政權的都城。當時,前燕西滅鮮卑段部,北并鮮卑宇文部,成為當時東北地區(qū)唯一強大的政權。 供圖/田立坤
            礫石表面如同被涂上了一層墨汁一般的黑漆,在陽光下反射出黑色的光芒。
攝影 / 單之薔
            小河墓地是樓蘭早期墓地之一,貝格曼將其譽為“死神的殿堂”。攝影/劉玉生
攝影 / 劉玉生
            覆瓦狀沙紋,形態(tài)像舊式瓦房頂上的一排排扣瓦,也有點像羽毛狀沙丘,但與羽毛狀沙丘的高低起伏是反向的。
攝影 / 凌裕泉
            矮大黃。荒漠中的矮大黃另辟蹊徑,它長著寬大的葉片,卻依舊能夠保水。這完全是依靠了葉表皮之下的儲水組織富含親水膠體的葉片,保證水分不致散失。攝影/馬宏杰
攝影 / 馬宏杰
            無論是《史記》所記還是從匈奴墓葬出土的文物所證,我們都知道北方草原民族過著游牧生活,匈奴人更不例外。食畜肉,衣皮革,被旃裘。這不僅是處于高緯度的北方草原抵御嚴寒的需要,也是游牧、狩獵經濟的一種自然選擇。豐富的動物資源,使得皮毛成為匈奴服飾中最具普遍性的原料。匈奴在征服烏桓后,就曾向烏桓征收皮布稅。圖中所示就是蒙古人晾曬羊皮的場景。 攝影/Hamid Sardar/c
            我們在圖片中能清晰地看到洪積扇上辮狀水流的印跡。中國干旱區(qū)里的富饒之地就是這樣生長出來的,它們要么坐落在洪積扇的中下部,要么坐落在兩個洪積扇之間,宏觀看去,就像大山的綠色裙裾一般。
            攝影 / 晏先
            圖為現代新疆街頭常景,馕餅成堆,式樣繁多迄今,面食依然是西北少數民族最重要的主食,在新疆,單是馕的花樣即超過了50種。攝影/馬宏杰
攝影 / 馬宏杰
            這是密集的雅丹群的衛(wèi)星影像(NASA),這張圖顯示出雅丹與風向的關系,呼嘯的大風在大地上吹刮出一道道溝,從高空上看像是被硬刷子刷過一般。
            世界荒漠分布圖
            博斯騰湖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現在已成為中國西北最大的漁業(yè)生產基地。新疆是中國離海最遠的內陸省份,然而,新疆漁民雖然身處內陸,但卻大發(fā)“魚”財,2005年新疆水產品總產量近8萬噸,漁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人民幣,收入比農牧民人均收入高出一大截。攝影/孫家斌
攝影 / 孫家斌
            西秦時期的炳靈寺石窟造像,佛像神情生動,姿態(tài)優(yōu)美。由于當地的鮮卑族統治者篤信佛教,致使開窟造像活動十分活躍。佛教在北朝蓬勃發(fā)展,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都開鑿于這段時期。西方有學者認為,這也許是草原游牧部落征服古代中國所產生的最令人驚奇的結果之一。攝影/張超音
攝影 / 張超音
            俄羅斯著名的地質學家奧勃魯契夫院士曾這樣描述“黑戈壁”:“快要下山的太陽,光線射在晶瑩如鏡的小黑石頭上,映出耀眼的閃光?!焙谏菤q月留給礫石的印記,數萬年的陽光和大風,使得礫石表面形成了黑褐色的荒漠漆。
攝影 / 單之薔
            斯文·赫定來西北進行科考前,美國福特公司贈給他一批汽車。在路況極差的考察途中,汽車經常出現故障,連蒙古族駝夫和漢族勤雜工都學會了修車。圖中蹲在地上、只能看見后背的是哈士綸。
            
            不同角度欣賞沙波紋,會有不同的美感,圖9為平視沙丘地形轉折處的沙紋。
攝影 / 凌裕泉
            駱駝蓬。駱駝蓬莖、葉肉質,花朵大而明顯,它所采取的保水機制,是白天關閉氣孔,以降低水分散失,而在夜間才打開氣孔進行氣體交換。攝影/江珊
攝影 / 江珊
            中國荒漠的核心區(qū)就是這副模樣。正因為有了雪山源源不斷的水與土的供給,才會在火星般的荒涼中現出熱鬧繁華之地。攝影/李學亮
攝影 / 李學亮
            攝影 / 晏先
            “舉案齊眉”典出《后漢書·逸民列傳》,后世傳為典范,南唐畫家衛(wèi)賢還為此專門繪制了一幅高士圖(上,局部),刻畫梁鴻的隱逸生活。其實,能夠高舉的食案也是那個年代飲食文化的特色:那時的中原漢人往往盤腿跪坐,每人面前置一小食案分食。魏晉之后,尤其是唐代,胡食風行,菜式越來越粗獷,食案越來越大,人們開始使用胡人發(fā)明的座椅“胡床”(也叫“交椅”),圍坐合食,“舉案齊眉”的生活場景便逐漸成為歷史了。
            中國西北干旱區(qū)地形圖。制圖/蔡博峰
            冬天,博斯騰湖的溫度降到零下二三十度,湖面會結很厚的冰,人們就把大卡車開到冰面上,收割蘆葦、直接裝車,然后送到造紙廠造紙。博斯騰湖環(huán)湖蘆葦面積達60萬畝,其中人工蘆葦面積20萬畝,蘆葦高6-10米,成熟蘆葦年產量20多萬噸,是全國蘆葦生產基地之一。攝影/李位銀
攝影 / 李位銀
            莫高窟285窟的西魏壁畫,其中,男供養(yǎng)人的形象與史書記載以“著小袖袍、小口”為主要特征的鮮卑人服飾十分相近。攝影/吳健
攝影 / 吳健
            這是一片年輕的洪積戈壁,降雨不斷地將遠處高山上的碎石和泥沙沖積到這里,形成一個巨大的扇形沉積面。表面的礫石沒有足夠的時間泛出黑色,就已經被新的沉積物所覆蓋。戈壁灘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無數流水沖刷的痕跡,如同大地的血脈。在有水積存的地方,出現了適宜人類居住的綠洲。攝影/楊宏峰
攝影 / 楊宏峰
            哈士綸跟蒙古族土爾扈特部落的關系十分密切,跟土爾扈特的活佛情同兄弟。這張照片是哈士綸親自為土爾扈特王妃拍的。
            如果說蒙古高原是匈奴活動的舞臺,那么陰山山脈就是這個舞臺的中心。在這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上,匈奴與中原王朝,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zhàn)。這一幅陰山遙感圖,清晰地展示了橫亙東西的陰山作為屏障的作用,其南有黃河水的灌溉,千里沃野,宜農宜牧;其北是平緩的山地與半干旱草原乃至荒漠、戈壁。匈奴為什么視陰山為生命線,已一目了然。地圖制作/蔡博峰
攝影 / 蔡博峰
            圖為俯視沙丘地形轉折處的沙紋。
            白番紅花。白番紅花的策略是:但凡遇到少許水分,就盡快生長、開花、結果,是為“短命植物”。
攝影 / 王辰
            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荒漠里的綠洲,都是用滴灌的辦法人工造出來的。制圖/蔡博峰
攝影 / 蔡博峰
            圖為陜西長安南里王村古墓中唐時期的一幅壁畫,表現的是那時的日常家居生活,食案很大,菜式豐盛,9人圍坐,一些可能還沒有完全習慣“胡床”的漢人,尚盤腿跪坐其上。
            上、中、下:查干郭勒水庫巖畫中表現各種羊的題材最豐富,幾乎是滿山遍野的朝陽巖石面上都能見到。另外還有單體或群體的動物圖、狩獵圖、放牧圖,動物軀體勻稱矯健,以豐富多變的線條組合成一幅幅美麗的剪影式圖像。攝影/沈橋 鄭頡 晏先
            博斯騰內的蓮花湖,游客乘坐的快艇、摩托艇在湛藍的湖面上“犁”出了白色的浪花。博斯騰湖水域遼闊,古稱“西?!?。博斯騰的蘆葦形成了眾多的蘆葦蕩和蘆葦水道。夏天,綠色的蘆葦分割著湖面,秋天可以看到金黃的蘆葦和雪白的蘆花。阿洪口和蓮花湖還有大片天然生長的睡蓮,是中國最大的睡蓮保護區(qū)。
            鮮卑馬形金飾件
            這些戈壁是本地巖石風化碎裂形成的。由于晝夜的巨大溫差,丘陵表面的巖石在不斷的熱脹冷縮中出現裂痕,并最終破碎落下。有人曾說,他在戈壁灘上過夜時聽到了“石頭在黑暗中的吶喊”,這喊聲其實便是巖石碎裂的聲音。上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表層巖石正在一點點地崩解為碎塊。
攝影 / 單之薔
            駱駝是探險家親密的伙伴,中瑞西北科考時,就曾大量使用駱駝。當時哈士綸負責管理駝隊。這是西北科考團的駝隊準備前往羅布泊時拍下的。
            莽莽陰山,東西綿延1200多公里,南北縱橫約70余公里,其間有許多兩山夾峙的峽谷,它們就是南進北下的重要通道。兩千多年前漢匈戰(zhàn)爭時,漢王朝派兵越過陰山北擊匈奴,經常經由定襄、云中、五原、朔方等幾條路線進軍,跨越陰山,進入高原地帶。而匈奴從漠北南下時,也有自己的途徑。圖為陰山南麓的昆都侖溝,歷史上這就是一條南來北往的重要通道。攝影/魏堅
攝影 / 魏堅
            在南疆的于田縣,沿著克里雅河進入到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腹地,圖中的這種高大沙山上的新月形沙丘鏈,可以從沙脊上連綿到很遠處。攝影/趙超
攝影 / 趙超
            堿蓬。生于鹽堿地的荒漠植物,除了需要應付干旱,還要應對鹽堿的侵蝕。植物對抗鹽堿的手段可以分為三大類:聚鹽性植物,又稱真鹽生植物。比如堿蓬,這類植物可以忍受體內聚積鹽分,它們的細胞液濃度常常高于外界環(huán)境,可以從鹽水中吸收水分;泌鹽性植物,比如豬毛菜,可以將鹽分排出體外。
攝影 / 王辰
            沙特阿拉伯的沙漠綠洲最為可觀。他們常用一根200到300米長的滴水管,一頭固定為圓心,另一頭繞圓心旋轉,一邊轉一邊滴水,于是就形成了圓形的綠洲。用來滴灌的是海水淡化水,成本是普通淡水的幾十倍。圓形綠洲一個連著一個,宛如鑲嵌在大漠中的明珠(圖1、圖2)。地處沙漠之中的以色列也是處處濃陰匝地,繁花似錦。在花草的下面,粗細不一的管道連綿不斷。這些管道上距離不等地安裝著閥門。植物何時澆水施肥,水肥數量多少,是一株株地滴灌還是一片片地微噴灌,噴灌角度為360°、300°還是180°,全由電腦控制(圖3)。
            三道海子的巨石冢建筑遺址,外觀仿佛是一個巨大的車輪形。整個“巨石冢”都是用30—50厘米的石塊壘堆和鋪墊而成,其用石材量達2萬立方米左右。它在后人的眼里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有人說它是古代王陵,有人說它是大型的太陽神殿建筑遺址。攝影/晏先
攝影 / 晏先
            距離福海縣城14公里的烏倫古湖邊有一片十分罕見的雅丹地貌,呈南北走向,綿延十余里,坡體呈斗圓形,坡體垂直高度平均有20多米。這片雅丹是歷經億萬年的風雨侵蝕所形成,各具形態(tài),轉換視角形象隨之變化。遠遠望去,就像一片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堡,因此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海上魔鬼城”。攝影/郝沛
攝影 / 郝沛
            這件鮮卑步搖冠金飾件是馬鹿頭的形象,鹿角多岔,每個枝梢掛著桃形金葉一片,共十四片。走動時發(fā)出風吹樹葉般的聲音以示顯貴,這種金步搖冠是鮮卑貴婦的典型冠飾。
            圖片拍攝于中蒙邊境,邊防巡邏線旁的黑石堆并不是煤礦,這正是我們所說的黑戈壁。山丘早已在物理風化的作用下化成了一堆堆的碎石,隨著石塊的坍塌,山體已經看不出任何棱角。攝影/馬宏杰
攝影 / 馬宏杰
            與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的人工綠洲比起來,中國的綠洲太自由散漫了。你看,沿著穿越荒漠的一條條河流,莊稼和植物輕輕松松地長了起來。西北荒漠里可用水的利用率并不高,許多水資源都白白流失了。也許我們真該學習缺水國家的經驗,把水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我們的綠洲會更富饒。攝影/李翔
攝影 / 李翔
            雕鑿于巖石之上的“輪星圖案”和車輛巖畫。輪形圖案的輪廓內布以輻條紋飾,車輛有軸、轅、車斗等,非常醒目。攝影/鄭頡
攝影 / 鄭頡
            夏天的喀拉庫勒湖,夢幻般的清晨??瓗炖蘸嗫κ彩屑s200公里,位于“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的山腳下,中巴國際公路從湖邊經過,直通紅其拉甫口岸。此湖是高山冰蝕冰磧湖,海拔3600米,面積為10平方公里,水深30多米,因湖水深邃幽暗,故名“喀拉庫勒”,柯爾克孜語意為“黑湖”。喀拉庫勒湖雖然不大,但因為景色絕佳且位于交通要道而聞名。湖東面矗立著的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屬西昆侖山脈,該峰山體渾圓,狀似饅頭,常年積雪,雪線約海拔5200米。攝影/郝沛
攝影 / 郝沛
            兔形金飾件
            荒漠漆到底有多厚?我們將樣品帶到實驗室中切割,巖石斷面露出了青灰色的本色?;哪岬某梢蚴怯袪幷摰?。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在陽光的照射下,礫石內部的水分隨著毛細作用而蒸發(fā),與此同時,鐵、錳等礦物慢慢析出,并在巖石表面形成一層黝黑锃亮的氧化膜,這層薄膜就是我們所說的荒漠漆。但最新的研究實驗表明:荒漠漆有可能是來自空氣的沉積物。攝影/唐志遠
攝影 / 唐志遠
            這是一張航拍圖,遠處的陰山山脈如屏障,腳下大地如疇,秋后的山南河套平原,是一片豐收景象。地處黃河中上游的河套平原,鑲嵌在陰山山地與鄂爾多斯高原之間。古時,黃河及其支流縱橫其間,令這里水草豐美,湖泊眾多。而今憑借著黃河水的灌溉,它依舊富庶,有塞外江南的美稱。此處是歷史上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權之間的必爭之地。攝影/楊孝
攝影 / 楊孝
            
            甘草。不透鹽性植物,比如甘草和喜鹽鳶尾,它們的細胞中含有大量可溶性有機物,用以提高細胞液濃度,使之高于外界環(huán)境,達到吸水的效果。
攝影 / 王辰
            喜鹽鳶尾。
攝影 / 王辰
            比大海中涌起的波浪更要壯觀的沙漠海洋,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壯美達到了極致。這些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心地帶的公路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它們從塔克拉瑪干北部的輪臺縣,經過塔中石油基地到達南部的民豐縣。公路兩邊的蘆葦網格被用來固沙。攝影/趙承安
攝影 / 趙承安
            我們隱約可見遠方祁連山山脈的層次。近景是我國干旱區(qū)里的大山被風化剝蝕后典型的千溝萬壑的景象。由于植被不多,這里的大山存不住水,一旦下雨就會被水流強烈切割。我們可以看到,水流的切割沒有方向感,從而造成山體“支離破碎”的形象。這也可以解釋這一地區(qū)洪積扇的發(fā)育非常普遍的原因:洪水頻發(fā),水土流失嚴重。攝影/王杰
攝影 / 王杰
            青河縣的三道海子地處阿爾泰山東段南坡的亞高山草原地帶,中蒙邊界線環(huán)繞于這一地區(qū)。實際就是相連相通的三座高山湖泊,海子的四周均為高寒草原,植被為寒帶多年生草本植物,雪線上生長有雪蓮。充沛的水資源和繁茂的草原成為查干郭勒鄉(xiāng)三道海子的夏牧場。攝影/李翔
攝影 / 李翔
            這枚金印的印面上刻有“晉鮮卑歸義侯”幾個字,這枚印是西晉王朝賜給鮮卑首領的。
            在西北干旱區(qū),很多上古時期的巖畫便是刻畫在荒漠漆之上。刮去表面的金屬氧化物,石頭的本色也就暴露出來。攝影/楊孝
攝影 / 楊孝
            天山的確是中國荒漠區(qū)里的一個奇跡。沒有它對大西洋暖濕氣團的阻擋,就沒有今天西北干旱區(qū)里的這塊綠島。這里是荒漠里的一個異數,是大西北吸引我們關注的眾多理由之一。攝影/居建新
攝影 / 居建新
            三道海子是天然的牧場,水草豐美,湖泊清幽,每年的6月底,哈薩克牧民開始趕著成群的牛羊到此放牧。空曠的藍天之下,常??煽吹铰奖橐暗呐Q螯c綴在蔥綠色的牧草中央,映襯著白云、炊煙,牧羊犬,組成亮麗而優(yōu)美的畫卷。攝影/沈橋
攝影 / 沈橋
            陽光照射是荒漠漆形成的重要原因。沿途我們看到了多處這樣的場景:陽坡的碎石看上去要比陰坡黑一些。
攝影 / 單之薔
            
            藜科植物的排鹽現象。一些屬于藜科的荒漠植物選擇將鹽分排出體外,以對抗高鹽堿帶來的威脅,其中包括豬毛菜、濱藜、鹽穗木、鹽節(jié)木等種類。這類植物的莖、葉表面密布鹽腺或鹽囊泡,多余鹽分由此排出,因而常??梢钥吹剿鼈兊谋砻娓街艘粚蛹毸榈柠}結晶。攝影/張超
攝影 / 張超
            塔里木河的神奇之處就在于,它從西向東穿越了塔克拉瑪干沙漠,一路植樹造林,并在地底留下了一個水庫。塔里木河給了我們很多遐想的空間:關于河流的集水能力、關于河流改造沙漠的能力,等等。攝影/趙承安
攝影 / 趙承安
            在“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我們并沒有尋找到標注著這個長地名的路牌或標志。這里有一個高大的牌樓式的建筑,幾層樓高。這便是中國和蒙古國的邊界,出了這個門,就是蒙古國了。按照斯文.赫定的描述,80年前這里曾是商旅不絕的交通要道,而今,“那然色布斯臺音布拉格”建立了口岸,卻杳無人煙,只剩一座國門矗立在荒草和北風中。攝影/馬宏杰
攝影 / 馬宏杰
            鮮卑墓葬中出土的陶俑。這些陶俑造型普遍粗獷豐壯,是鮮卑民族壯悍形象的真實寫照。這些陶俑大多戴著風帽,人們稱之為“鮮卑帽”,這種帽子最有特點的地方是腦后及兩側都垂至肩部,鮮卑族原來活動的北方草原風沙大,帽裙可以在野外遮蔽風沙。鮮卑帽在北魏時期的軍隊中廣泛使用。
            毛足假木賊。假木賊是荒漠中很常見的被子植物,因形態(tài)酷似蕨類植物中的木賊而得名木賊近于無葉,假木賊葉片退化后的形態(tài),與木賊相近。攝影/劉冰
攝影 / 劉冰
            我們有望在這張圖片中看到中國荒漠的典型結構:雪山、大山、洪積扇、綠洲和沙漠。只是綠洲被隱沒在透視的盲區(qū)里了。有雪山作背景,中國的荒漠景觀增加了層次感和多樣性。攝影/郝沛
攝影 / 郝沛
            現在的謝別斯廷泉已經被加上井蓋和護欄,成為文物被保護了起來。
攝影 / 單之薔
            
            單子麻黃。更有甚者,比如各種麻黃的葉完全退化為膜質,它們僅以綠色的莖來進行光合作用,所有節(jié)省的水分和養(yǎng)分,都用于孕育種子,傳宗接代。
攝影 / 王辰
            “桑椹才肥杏又黃,甜瓜沙棗亦糇糧?!币晾缭诹謩t徐的時代就已經富饒得令人流連忘返了,今天只有加個“更”字。天山懷抱里的伊犁河谷,是中國荒漠區(qū)里的一塊飛地,沒有它的存在,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新疆的故事也不會像現在這樣紛紜多姿。攝影/趙承安
攝影 / 趙承安
            這件騎馬陶俑身穿窄袖長衣,胯下駿馬形體健壯,四肢短而有力,造型雄健樸拙,是北魏時期的彩繪陶塑珍品。
            陳參謀打開井蓋,我們低頭向井中望去,發(fā)現這口井已經干了。
攝影 / 單之薔
            蛇麻黃
攝影 / 王辰
            我們不斷地展示這種雪山—洪積扇—綠洲的景觀結構,就是為了強調它的與眾不同。在這個洪積扇的下方,分布著喀什、英吉沙、莎車、葉城……這些古老的名字似乎能把我們帶進歷史。這就是綠洲帶給我們的禮物,也是雪山帶給荒漠的繁榮。攝影/田捷硯
攝影 / 田捷硯
            鮮卑墓葬出土的舞樂俑。鮮卑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舉行歌舞的場合非常多:祭祀、婚喪、節(jié)日,歌舞幾乎滲透到其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方面。
            這是一片紅戈壁,戈壁灘上大石早已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碎塊。這些礫石中含有豐富的鐵元素,由于長期暴露于空氣中,碎石表面形成了大量的氧化鐵,呈現出鮮紅的色彩。攝影/孫志軍
攝影 / 孫志軍
            太行鐵線蓮。鐵線蓮屬植物隸屬于毛茛科,約有300種,分布廣泛,自熱帶至寒帶,自森林至荒漠。為適應不同環(huán)境,各地的鐵線蓮也相應進化出了不同的應對機制。
攝影 / 王辰
            和林格爾縣雞鳴驛北魏貴族墓中的“狩獵圖”。這是該墓壁畫中面積較大,畫面最緊湊,氣勢最為壯觀的一部分。內容包括人物、山川、河流、林木和十多種動物,其特點是突出和放大人物的形象,繪制工藝也很細。這幅狩獵圖的年代準確,繪制精美,再現了我國早期山水畫的風采。攝影/王牧
攝影 / 王牧
            除了黑色,戈壁還有很多其他色彩,甚至是白色。這是一片由石英石構成的白戈壁,巖石在反復的脹縮過程中破碎成晶瑩的碎塊,由于石英中鐵、錳含量很低,陽光的照射并沒有改變它們潔白的本色,風沙的打磨更像是對石英進行了天然拋光,讓白戈壁泛射出溫潤的光澤。攝影/孫志軍
攝影 / 孫志軍
            準噶爾鐵線蓮。生長于我國西北荒漠的準噶爾鐵線蓮葉片極度退化,花期所見,除了白色花朵,只有紛亂的枝杈。相比而言,生于華北山區(qū)的太行鐵線蓮葉片顯著。攝影/王燕平
攝影 / 王燕平
            和林格爾縣雞鳴驛北魏貴族墓中的“出行圖”。 壁畫中所繪人物穿著前領開衩的寬袖長衫,傳統的小圓領窄袖口胡服已不見。從總體裝束來看,仍籠罩著濃厚的鮮卑色彩,呈現了一種匯而未融,并而未合的時代氣息。據此可以推測,這座墓的年代當在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開始實行新服制以后,遷都洛陽之前。供圖/魏堅
            穿行戈壁的路途中,如果運氣好的話,你甚至會看到遍地是寶石的“瑪瑙戈壁”。在新疆準噶爾盆地邊緣的烏倫古湖一帶,我們看到了戈壁上點綴著晶瑩剔透的瑪瑙。攝影/馬宏杰
攝影 / 馬宏杰
            1993年8、9月間,內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雞鳴驛進行鮮卑遺跡調查時,發(fā)掘了一座北魏時期的貴族壁畫墓,和林格爾縣曾是拓跋鮮卑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這個墓的墓主人有可能是一位鮮卑上層貴族。這座距今1500多年的鮮卑墓葬經過歷代多次盜掘,墓中遺物失竊一空,但存于墓室的近20平方米彩繪壁畫所幸保留完好。這批壁畫色彩鮮艷、內容豐富,壁畫以世俗生活為題材,有出行、燕居行樂、游樂、狩獵、升仙和四神等圖像,是研究鮮卑人日常生活的珍貴資料。供圖/魏堅
            即將離開黑戈壁之時,我們決意效仿當年西北科學考查團的“去石作大字”。
攝影 / 單之薔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境內橫跨雅礱江的“波日橋”,始建于元末明初,是藏區(qū)現存跨度最大、年代最久遠的跨江伸臂橋。所謂“伸臂橋”,是一種借伸臂的作用、無柱懸空建造而成的長跨橋,今天,在四川甘孜州、涼山州等地仍有不少這種結構的藏式伸臂橋。今天藏式伸臂橋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吐谷渾的河厲橋,可見鮮卑人在造橋工程技術上對后世的深遠影響。攝影/呂玲瓏
攝影 / 呂玲瓏
            撥開地表的那層黑礫石,我們將“中國國家地理”六個5米見方的大字寫在黑戈壁上。藍天之下,攝影師陳淮站到車頂上為執(zhí)行總編單之薔(中)、董治寶教授(左)以及攝影師馬宏杰(右)拍下合影。攝影/陳淮
攝影 / 陳淮
            
            一望無際的大漠,蜿蜒前行的駝隊,我們的耳際仿佛響起了那悠揚而有節(jié)律的駝鈴聲??當年的斯文·赫定曾為黑戈壁上絡繹不絕的駱駝商隊感到震撼,但是戈壁商路早已不復存在,現在這里成為了荒無人煙的兩國邊境。供圖/羅桂環(huán)
            這是一張西北科考史上著名的老照片:照片上的人從左到右依次是中國地質學家袁復禮、考察隊外方團長斯文·赫定以及中方團長北京大學教務長徐炳昶教授。徐炳昶教授翔實、細致的科考筆錄《徐旭生西游日記》正是我們此行的重要參考資料。供圖/羅桂環(huán)
            美麗的大青山是拓跋鮮卑人在南遷過程中找到的一處休養(yǎng)生息的家園,他們在這里成長并壯大起來。然而,對于極富開拓進取精神的鮮卑人來說,這里并不是他們的目的地,他們的馬蹄最終將踏過萬里關山,進入中原。供圖/魏堅
            在戈壁上,如果你時常俯下身去觀察地表的礫石,便會發(fā)現很多細節(jié)上的差異。有的地區(qū)礫石大小不一,但磨圓度很好,幾乎沒有棱角,它們是隨流水搬運而來的。
攝影 / 單之薔
            洛陽北魏都城城墻遺址。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山西平城遷到河南洛陽,一個從大興安嶺走來的小小部落拓跋鮮卑成了漢魏古都的主人,把廣大的北方草原游牧區(qū)和黃河流域傳統的農耕區(qū)置于同一政權之下。孝文帝在洛陽繼續(xù)大刀闊斧地執(zhí)行漢化政策。他的漢化改革是如此徹底,以致于美國人魏特夫將北魏政權作為特例而稱作“滲入王朝”,以區(qū)別于其后其他北方民族建立的“征服王朝”。攝影/張曉理
            有的戈壁上礫石棱角清晰,這樣的特征說明它們幾乎沒有經過流水的搬運,很可能是由本地的巖石風化堆積形成的。
攝影 / 單之薔
            在中國歷史上,鮮卑族的遷徙非常引人注目。這種遷徙的主流,是拓跋鮮卑的南遷和吐谷渾的西遷。拓跋鮮卑的遷徙路線大致是沿嘎仙洞、呼倫湖、陰山一路向南,先后定都盛樂、平城和洛陽。公元3世紀末,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在首領吐谷渾率領之下,萬里西遷,橫穿大半個中國,首先來到內蒙古陰山,后來又翻越隴山(今陜西隴縣西),繼續(xù)向西,終于來到今青海、甘肅一帶,以“吐谷渾”為姓氏,建立吐谷渾國,完成了中國古代民族遷徙史上的一次壯舉。
            吐谷渾三角城遺跡。慕容鮮卑的一支吐谷渾西遷后,在青海立國300余年之久,把歷來互不隸屬的羌、氐各部,納入王國之內。今天青海等地的土族,據說就是吐谷渾人的后裔。攝影/付平
攝影 / 付平
            還有這種“五彩戈壁”,石塊顏色五花八門。由于經歷過水的搬運和風沙的打磨拋光,每一塊石頭摸起來都會給人“溫潤如玉”的感覺。
攝影 / 單之薔
            煙波浩渺的呼倫湖,這里是拓跋鮮卑人從大興安嶺南遷的第一個落腳點。作為林地民族,沒有馬匹,沒有游牧生活經驗,他們的南遷之路走得異常艱難,所以他們不得不在這個荒涼的大澤之畔停留下來,而這里離他們的故鄉(xiāng)僅百里。攝影/楊孝
攝影 / 楊孝
            這是我們拍攝到的最為精妙的場景:億萬顆石粒如同被篩選過一樣,大小一致,如薄毯般整齊地鋪在戈壁上。據推斷,這些磨圓度很好的小卵石是被流水攜帶而來,最終沉落在這里的。在河流搬運的過程中,重量不等的石塊會隨著水的分選而陸續(xù)沉積。由于質量較小,這些卵石很可能被搬運了很長的距離。
攝影 / 單之薔
            攝影 / 單之薔
            中國北方礫質戈壁、沙漠、沙地分布圖。根據中國科學院寒旱所顏長珍先生的研究成果,2000年我國約有礫質戈壁387平方公里。由于沒有將石質戈壁計算在內,這張圖上的戈壁面積看上去要小很多。圖中還可以看出,西北干旱區(qū)分布著大面積的沙漠和沙地,相對于戈壁,它們才是沙塵暴的主要源區(qū)。制圖/顏長珍
            攝影 / 高新宇
            1.在干旱地區(qū),強風逐漸將地表的塵土和細沙吹走。 2.隨著風的侵蝕,地下的礫石逐漸露出地表。 3.當石子完全鋪滿地面,風再無法將任何物質帶走時,戈壁的形態(tài)也就趨于穩(wěn)定。 戈壁是如何形成的?我們看到了很多解釋。最為常見的過程是:風把礫石間的沙泥盡數吹走,整個地表只留下了粗大的礫石,形成了廣袤的戈壁。但這樣的解釋并不適用于我們面前的這片戈壁,因為戈壁的切面上沒有出現任何礫石。制圖/鐘奇燕
            1.礫石將風吹來的塵土攔截保留。 2.由于晝夜溫差和四季的溫差,熱脹冷縮使得石子稍有抬升,底下就被塵土所填滿,導致礫石不斷被頂起。 3.最終,所有的礫石都露出地表,塵土則紛紛降至石下。 戈壁是如何形成的?我們更為傾向于另一種成因:這片戈壁不是風侵蝕后留下的,而是風帶來塵土頂托礫石形成的。制圖/鐘奇燕
            我們想挖出一個大坑,看看土層中是否還有豐富的礫石,以判斷這片戈壁的成因。這看上去將是個巨大的工程。然而上天是這樣地眷顧我們,在不遠處,竟然有一個推土機推出的斷面,斷面露出來的只是黃土,而沒有石塊。
攝影 / 單之薔
            4月的北京,清潔車從落滿黃土的天安門廣場上緩緩掃過,露出了青石磚的原色。北京的沙塵究竟從何而來?真的是從那些布滿礫石的戈壁來的嗎?攝影/張濤
攝影 / 張濤
            這是一張經常用于闡述當今的沙塵暴起源于戈壁和沙漠,并將黃土攜帶到黃土高原以及華北平原的示意圖。然而,有少數學者并不同意將戈壁列為沙塵的主要源區(qū)。經常出入戈壁的董教授告訴我們,他從未看到過從戈壁灘上刮起的沙塵暴。經過千萬年大風的洗禮,戈壁上能被吹走的細粒已經非常有限,它甚至可能成為阻擋風沙的緩沖帶。
            烽火臺之下,有著這樣一片特殊的“農田”。為了存納降水,減少蒸發(fā),當地居民在沙地上覆蓋了一層礫石,人工制造出了一片戈壁來種植西瓜。這種只有在甘肅東部等干旱地區(qū)才能見到的田地被稱作“砂田”,“砂田”上種植的西瓜又沙又甜。攝影/陳淮
攝影 / 陳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