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南、北大荒” 東北濕地修復進行時
我在很小的時候,經常會去鄉(xiāng)村的姥姥家。姥姥家住遼河平原腹地的一座小村鎮(zhèn),緊挨著繞陽河。站在堤壩上,可以看到下面的河灘密布著蘆葦和蒲草,形成兩條寬闊的“青紗帳”。夏日,經常能夠看到漂亮的蜻蜓和豆娘在葦叢間上下飛舞。每次我跳到堤壩下面,總會驚動草叢里覓食蚊蟲的側褶蛙,它們從草叢中狼狽地跳起,向水邊逃竄。堤壩側面,則偶爾會看見被遼寧人稱為“豆鼠子”的達烏爾黃鼠,黃鼠探頭探腦,一旦有什么風吹草動,就會迅速鉆到壩上的洞里……長大之后我才明白,這樣的童年畫面,原來是一條河流本真的樣子。河流的兩岸沒有步道,沒有硬化的河床,只是水生植物叢生,形成了生物多樣性豐富、能夠調節(jié)河流水位的濕地。

撓力河在濕地中蜿蜒,形成形狀各異的河曲和牛軛湖。水分充盈的沼澤上長滿了濕地植物,水草豐美,郁郁蔥蔥。這也呼應了撓力河的名字:在滿語中,它的意思是“河道流蕩不定”。撓力河濕地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地處烏蘇里江左岸支流撓力河流域,沿岸建有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我國最集中連片的淡水沼澤濕地,也是“北大荒”濕地修復的一個代表性地點。攝影/姜明
從“大荒”到“大倉”,再到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
東北地區(qū)是我國濕地面積最大、類型最多的地區(qū)。東北平原的沿河地帶,由于土壤含水量十分豐富,地勢之平坦又屬全球罕見,所以往往形成大面積的濕地,尤其是在大江大河的匯流地或入海口。比如,黑龍江干流及其支流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匯流處,經過經年累月的沖積,就形成了東北亞地區(qū)最廣袤的濕地——三江濕地。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部分地區(qū),在過去曾被人們稱為“北大荒”;而遼河流域的濕地,則被人們叫做“南大荒”。兩處“大荒”之境,一北一南,遙相呼應。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