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之變 廣陵潮已成余響,上海灘會否消失?

目前學界基本達成一致,今天上海所轄的大部分地區(qū)是在最近兩千年的時間里脫海成陸的,成陸的主要原因是長江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江口沉積。所以在長江入海泥沙量減少已是不爭事實的情況下,上海的陸域是否會因此面臨危機呢?這一問題需要河口海岸學者們進一步進行量化研究,做出客觀評估,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以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攝影/陳肖
長江:曾經(jīng)在揚州入海,激蕩出回響千古的“廣陵潮”
“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游兄弟,并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西漢文學家枚乘以鋪陳華麗的筆法在《七發(fā)》中描繪了發(fā)生在“廣陵之曲江”的一次潮汐,在此后兩千余年里,“廣陵觀潮”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津津樂道的地理意象,與諸如“浴乎沂”、“渡瓜洲”、“巫山云雨”等景觀一起,深深嵌入中國人的地理想象。觀潮主題的文學作品綿延不絕,一樁文學史上的地理學公案也漸漸浮出水面——“廣陵潮”在哪里?
秦漢時期的廣陵縣、廣陵郡、廣陵國,皆位于今江蘇揚州一帶,由此,廣陵潮當為長江之潮。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卻首提異議,他在《水經(jīng)注》中將“廣陵之曲江”引入“浙江水”(即今錢塘江)條目下,由此引發(fā)了另一種影響深遠的觀點——廣陵潮為錢塘江之潮。兩種意見的爭鋒在清代以后越發(fā)熱鬧,鑒于廣陵潮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將其定位于長江或是錢塘江,逐漸偏離理性討論,淪為江蘇、浙江兩省文人先入為主的意氣之爭。而從實據(jù)上講,兩派爭論的一個關鍵問題在于:揚州是否曾經(jīng)有大潮?歷史學家傅斯年在1934年撰寫《說“廣陵之曲江”》一文,他認為:如果廣陵潮發(fā)生于揚州,“則必兩千年前,揚子江入海處與今日形狀大異,鎮(zhèn)江以下皆在海中,然后可也”。這種假設在傅斯年看來無異于天方夜譚。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