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不為人知的晶體美
標簽: 化學地理
晶體結構—鹽的DNA
當看到化學實驗室中形態(tài)各異、色彩艷麗的鹽——一顆顆晶瑩如紅寶石的赤血鹽、像盛開的藍蓮花般的膽礬、粒粒如針的紫色的高錳酸鉀……你也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同樣是自然形成的鹽,它們卻與氯化鈉的普通外表有如此巨大的差異?這是由它們內部的晶體結構差異所決定的。晶體結構就是組成鹽類的各種離子的排列方式,它就像鹽的DNA一樣,任何一點細微的差異都會導致鹽類顏色和形態(tài)截然不同。

雖然氯離子和鈉離子以1:1的比例組成了食鹽氯化鈉,但它們并非一對一手拉手地排成隊列,而是組合成了規(guī)則的立方體結構。
氯化鈉不為人知的內部結構
用我們最熟悉的食鹽——氯化鈉舉例:也許你很難想象組成氯化鈉的最小單位竟然是一個正方體。這些正方體的尺寸極其微小,因此我們在吃鹽的時候并不會感覺到它們的存在。如果可以像剝柑橘瓤一樣單獨剝出一個氯化鈉正方體,我們就能看到,這個正方體中有13個鈉離子,分別占據正方體的體心和12條棱;還有14個氯離子,分別占據正方體的8個頂點和6個面心。然而,由于無數這樣的正方體延伸組合才能構成氯化鈉的晶體結構,每個正方體中鈉離子和氯離子都會與相鄰的正方體共用,最后,真正屬于一個單獨正方體的鈉、氯離子各有4個。事實上,這些正方體的“棱”和“面”并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科學家們根據鈉離子和氯離子的位置對晶體結構進行的抽象。鹽類本身的結構都是自然之力精致的作品,如果沒有遭到外力破壞,它們便會朝著規(guī)則的幾何體生長。否則,它們的美好體態(tài)就將受到影響。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