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洲渡 運河的十字路口
人到揚州老,船到瓜洲小
治平四年(1067年),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受召入京,任翰林學士。彼時大宋王朝弊病纏身,剛即位不久的宋神宗銳意改革,在慕得王安石大名后,召其入對。此后,君臣相得,掀起了一場動蕩朝野的改革,史稱熙寧變法。

兩條人文大河握手 引人入勝
圖為明代畫家沈周《兩江名勝圖冊》之一(供圖/匯圖網),描繪了瓜洲渡口的名勝風景。
圖為明代畫家沈周《兩江名勝圖冊》之一(供圖/匯圖網),描繪了瓜洲渡口的名勝風景。

其后有題詩曰:“片帆渡揚子,隔岸是瓜洲?!币环山?,便到達江北的瓜洲古渡(攝影/劉世昭)。瓜洲因長江江心泥沙沖積而成,在唐代被開發(fā)為渡口,從此成為大運河上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但世殊時異,今日瓜洲已不與舊時同(如最上地圖所示)。圖為唐代瓜洲形勢圖
王安石時任江寧(今江蘇南京)知府,接到一紙詔令后,就起程奔赴國都開封。按照當時的交通,隋煬帝時期開鑿并貫穿帝國南北的大運河,是通往開封的必經之路。王安石先至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在此渡過長江,駛入山陽瀆(淮安至揚州段運河),然后轉通濟渠亦即汴河,進入開封。
圖片編輯 / 唐可賢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