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為誰而生

一座穿越時光的城
正定城池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東晉十六國時期,即前燕大將慕容恪為攻打冉閔時所建的安樂壘。此后唐代、明代均有大修。今天正定城池的格局呈『官帽』形,西北飽滿,東南稍缺,取『天滿西北,地缺東南』之意,據說可以保城內之人『為官長久,貴人多出』。
攝影/武志偉
正定城池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東晉十六國時期,即前燕大將慕容恪為攻打冉閔時所建的安樂壘。此后唐代、明代均有大修。今天正定城池的格局呈『官帽』形,西北飽滿,東南稍缺,取『天滿西北,地缺東南』之意,據說可以保城內之人『為官長久,貴人多出』。
攝影/武志偉
華北平原早春時節(jié),寒意中已裹挾一絲燥熱,沿著馬道登上高踞于正定古城長樂門上的城樓,已是衣衫微濕。這座剛剛被修葺一新的城樓,位于正定古城南側城垣的居中位置。登城遠眺,城南的滹沱河靜靜流淌,對岸的石家莊市區(qū)依稀朦朧。
正定的立縣,始于秦始皇時期,屈指一算,也有兩千二百余年的歷史,它一度成為河北地區(qū)的中心城市。而“石家莊”從一個小村莊崛起為小城鎮(zhèn),始于1907年,如今卻已成為了河北省省會。歷史似乎跟正定開了一個大玩笑。不過,當你走在正定古城里時,那些正定曾經榮耀的佐證,卻會一個一個地冒出來。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