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有樹,近有田,村有塘。凌空俯瞰金溪竹橋村,一座環(huán)境清幽、自給自足的金溪傳統(tǒng)村落躍然眼前。村莊核心部分,是形如一柄蒲扇的老村,布局十分緊湊,可以說是密不透風,卻又有著微妙的韻律,保持著向心的秩序。它是金溪首屈一指的歷史文化名村。攝影/鄧勇
無處不在的“方” 從空中俯瞰金溪村落,有一種別樣之感,那就是方正。古村疏口在郁郁蔥蔥的樟林掩映下,四四方方的青灰色屋頂,整整齊齊連接在一起,每個四方形中都有一條細細的小縫,那是為了讓光線空氣透入小院的天井(攝影/鄧勇)。
走出贛江:與晉商、徽商齊名的江右商幫 明清時期,出身江西的江右商幫是與晉商、徽商齊名的全國性商幫。他們精明善商,勤奮務實,號稱“負販遍天下”,大半個中國都是他們的勢力范圍,縱橫中華商界900多年。不僅會館遍布國內(nèi)各地,還延伸到海外,有“無江西人不成碼頭”的說法。清末,隨著國家交通格局的巨變和國家的衰落,贛江一落千丈,江西也從通衢要地變成了封閉的內(nèi)陸省份,江右商幫也隨之式微。 圖為南昌贛江邊的江西會館,這里是江右商幫的江湖相聚之地,也稱萬壽宮。攝影/鄧勇
大家耳熟能詳?shù)囊恍┏烧Z,如拋磚引玉等,其實都來源于洞山 位于宜春市宜豐縣同安鄉(xiāng)的洞山,有一座始建于唐咸通中期、屢經(jīng)興廢的普利禪寺,該寺為曹洞宗的祖庭之一,洞山也因此被尊為曹洞宗的祖山。859年(唐大中十三年),青原派系弟子洞山良價來到洞山,在涉溪水時,看到水中倒影,頓時悟道,于是創(chuàng)建普利禪寺,開堂宣講禪學思想。圖為洞山的兩塊巨石,并峙如門,傳說到了夜晚就會自動合攏,天明方開,所以叫夜合門(又稱夜合山),是洞山一處重要的禪宗圣跡(攝影/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