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原調查時會遇到很多驚喜,當作者在野外工作時,一只紅頸濱鷸落在了他的帽子上,于是便有了這張自拍(攝影/慕童)。
金斑鸻的鳥巢周圍常有以黑白黃三色為主的枝狀地衣,而它們的雛鳥背部也有同樣配色的斑點(攝影/慕童)。
除了利用羽毛的保護色隱藏自己之外,鸻鷸類還有一種有趣的行為來保護鳥巢以提高繁殖成功率。當天敵距離鳥巢太近時,鸻鷸類的親鳥會主動采取“擬傷”的策略來吸引它們的注意。紅頸濱鷸(本圖攝影/慕童)等鷸類通常會先故意發(fā)出嘈雜的叫聲,然后開始在地面胡亂撲騰,偽裝出自己帶傷難以飛行的樣子,而金斑鸻(下圖)和劍鸻(下下圖?攝影/慕童)等鸻類還會加入更加逼真的假動作,例如將翅膀或尾部彎折,做出一副無力行動、只能在地面爬行的可憐姿態(tài),不斷向天敵傳達“我受傷了”的信息,逐漸將其引向遠離鳥巢的位置。
降生在苔原的新生命,是種群延續(xù)的希望 7月的苔原,兩只破殼不久的勺嘴鷸雛鳥正觀察著這個陌生的世界(上圖)。與成鳥勺狀的喙相比,雛鳥的喙更像一個可愛的桃心。它們的背部有白色的絨毛,仿佛飄落的細小雪花,據(jù)推測這可能是用來模擬周邊苔蘚葉片灰白色邊緣的一種保護色。盡管有這樣的偽裝以及親鳥的照料,在苔原出生的勺嘴鷸及其他鸻鷸類的雛鳥存活率并不高。雛鳥是延續(xù)種群的希望,對于勺嘴鷸這樣的“極?!蔽锓N而言更是如此。
劍鸻(攝影/慕童)
在競爭中,體型更大的赤狐能驅趕、殺死北極狐。在“梅村”附近的苔原,赤狐已經(jīng)成了鸻鷸類的頭號地面天敵。赤狐不僅食量更大,還會利用調查人員的氣味來定位鳥巢。作者和同事在野外就曾遇到過一只尾隨著他們的赤狐(攝影/慕童)。這只赤狐不斷主動靠近,甚至像寵物犬一樣“打滾賣萌”。為了防止繼續(xù)被跟蹤,作者便原地坐下與它比起了耐心,最終這只赤狐轉身離開。貪吃又聰明的赤狐,成了苔原上繁殖鸻鷸類的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