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xué)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國家動物博物館館員,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SSC)蝙蝠專家組成員。
蝙蝠遷離 夏夜中高速飛翔、急轉(zhuǎn)急停的蝙蝠,曾經(jīng)也是城市中的原住民,甚至父輩中還有過以竹竿或破鞋來捕捉蝙蝠的流傳。然而如今,蝙蝠卻與都市生活漸行漸遠——新興的鋼筋混凝土大樓,較之老屋而言,幾乎不具備供蝙蝠藏身的條件。城市中殘存的蝙蝠,也大都退居寺廟、老屋等古建筑內(nèi),堅守著最后一點作為“市民”的榮耀。攝影/張勁碩
短嘴金絲燕——燕窩的主人 中國南方喀斯特洞中,短嘴金絲燕是棲息、飛行于洞口弱光帶的另一種動物。和蝙蝠糞一樣,它們的糞便也是洞中的有機質(zhì)來源,短嘴金絲燕在洞穴中繁殖,它們用腐殖泥土和唾液在石壁上搭建的黑色鳥巢就是大名鼎鼎的燕窩。除短嘴金絲燕外,小白腰雨燕在一些洞內(nèi)也比較常見。攝影/張勁碩
這份看上去不太起眼的標本可是大有來頭:這是一只“穴兔”,它是由達爾文親手采集的!穴兔原分布于歐洲及北非,后被引入其他地區(qū)。達爾文于19世紀初,在馬爾維納斯群島采集了這份標本。標簽上的“1845”則表明了標本收入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入庫時間。
這些瓶瓶罐罐之中藏的是什么?答案是:頭骨!本文作者去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檢視標本,這些頭骨就是重要的目標之一。在博物館或標本館中,當保存的標本數(shù)量較多時,獸類的皮張與頭骨是分開保存的,頭骨是鑒定獸類的最重要的部位。
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