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歲的廖厚碧(上圖左)是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到西雙版納橄欖壩農場的四川支邊人員,剛來時不到20歲。退休后,她常常和老伴一起帶著外孫女去看她當年種過橡膠的地方,現(xiàn)在,那片土地上老樹被砍掉后又重新栽上了橡膠幼苗。
景洪勐罕鎮(zhèn)的傣族膠農不慎將膠乳灑潑后,手忙腳亂地用手將其捧起來。膠水的價格隨市場而定,有漲有落,最高的時候每公斤膠乳比一市斤豬肉還要貴。所以在西雙版納的某些鄉(xiāng)鎮(zhèn),橡膠已經被認定為“強鄉(xiāng)之樹,富民之林”。
膠乳收集以后,集中運輸?shù)街颇z廠里加工。把大量的膠乳放到膠槽里,配兌上一定比例的工業(yè)甲酸,凝固后在機器里碾壓成顆狀,再送到烤箱里烤干,成為橡膠的初制品膠包,就可以上市交易了。
為了讓橡膠樹多產膠,每天凌晨人們就要戴頭燈去割膠,因為那個時候是一天中最涼爽的時刻,有利于橡膠樹排膠。一個橡膠工人每天割出的膠乳約幾十公斤或是一百多公斤不等,這些膠乳得用肩挑到收膠站去,對于橄欖壩農場的女割膠工來說,她們每天挑的膠乳遠遠超過了她們的體重。
毀林種植橡膠的風潮已開始向緬甸、老撾、柬埔寨蔓延。緬甸東部第四特區(qū)的熱帶叢林里,進駐了大量來自云南貧困地區(qū)的民工,他們受雇于橡膠開發(fā)商們,任務就是把森林砍光,曬上一段時間以后,燒壩種橡膠。
橡膠樹是一種很嬌氣的樹種,海拔不宜過高,氣溫不能太低,在西雙版納的植膠史上就曾經出現(xiàn)過因為寒流的侵襲造成高海拔地區(qū)和陰坡的橡膠樹大部分死亡,損失慘重。有霧的天氣空氣潮濕,水分充足,是橡膠樹產膠最多的天氣。
橡膠的種植一般是40年左右為一個周期。當一棵橡膠樹年老膠盡的時候,它的命運就是被砍伐用作木材。而經過橡膠樹生長了40年以后的土地,已經不可能再回到原來雨林的樣子,景洪市勐養(yǎng)鎮(zhèn)這塊土地的最佳用途還是用于種橡膠。
巴基斯坦的卡車司機們熱衷于濃妝重彩地裝飾他們的車,中巴公路上,每天行駛在山巖單調的灰色中的這些艷麗的彩繪卡車(下圖),給路邊村莊的人們和步履匆匆的旅行者帶來了充滿趣味的視覺盛宴??ㄜ嚨牟世L裝飾是這么普遍,一輛全車裝飾的費用最高可達十幾萬人民幣,幾乎是整車的價格??ㄜ嚿系膱D案顯然不僅是出于審美的考慮,更多的是試圖描繪宗教層面和卡車行業(yè)群體的情感和世界觀。彩繪卡車的圖案元素多到不可勝數(shù),風景、人物、動物、植物以及愛國象征符號和宗教含義的圖案都有。卡車的內部也裝飾得金碧輝煌(上圖)。撰文/王心陽 攝影/肖文
印度河上游峽谷印度—科希斯坦到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不計其數(shù)的巖畫和巖刻,其中最為集中的是在夏提亞爾—奇拉斯—拉其奧特橋之間(上圖為奇拉斯地區(qū)的巖畫)。1902年,摩拉維亞教團的牧師弗蘭克在他的游記中首次提到:“最北的巖刻藝術分布在吉爾吉特和拉達克地區(qū)的印度河沿岸?!?942年,斯坦因開始關注這些巖畫的重要意義。直到1973年,德國海德堡大學學者卡爾·耶特馬發(fā)現(xiàn)了托爾巖刻,才開始了系統(tǒng)化發(fā)掘和研究。被發(fā)現(xiàn)有巖畫和巖刻的巖石不少于3萬處,從史前的原始部落狩獵場景、妖魔形象,到波斯拜火教徒的太陽和圣火祭壇、斯基泰人的新月形斧子和有鞍的馬、景教的十字架、持刀殺生祭祀的巫師和與佛教相關的內容:佛塔、佛陀、菩薩、供養(yǎng)人和經文是主要的表現(xiàn)方式。撰文/王心陽 攝影/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