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宿
滿載五谷天街游
畢宿
傳說中的“雨星”
“咱這是找倒霉??!”張嶷、王平二位先鋒官一路走一路嘀咕:人家司馬懿帶領40萬大軍來犯,可自己那位摳門兒丞相諸葛亮居然只讓我們帶領1000人去抵擋,這不是明擺著送死嗎?然而令他們感到更奇怪的是,來勢洶洶的司馬懿仿佛突然覺察了什么,遠遠地在陳倉城駐扎下,停滯不前了。張嶷、王平當然不知道,諸葛亮和司馬懿正在打一場“天文之戰(zhàn)”,因為他倆都觀測到一個天象月亮正在離開“畢宿”,詩經中說到:“月離于畢,俾滂沱兮”,翻譯過來就是“月亮過畢宿,大雨嘩啦啦”。半個月后,果然開始下大雨,雖然諸葛亮和司馬懿都神機妙算,但司馬懿明顯對雨量估計不足,陳倉城被淹,只得倉皇收兵。
在民間,畢宿自古以來就被當作“雨星”,然而這個名號來得實在蹊蹺。月亮每個月都在28宿溜達一圈,也就是每個月都有機會接近畢宿,莫非月月總有大雨?倘若我們從物候學的角度看待此事,便會發(fā)現(xiàn)這可能是以訛傳訛的結果。竺可楨先生曾經考證過,月離于畢中的“離”并非離開之意,而通“麗”字,“月麗”也就是滿月的意思。6000年前的上古時期,滿月在畢宿的時間正好是處暑節(jié)氣,此正是黃河、長江流域多雨的季節(jié),因而那時人們看到圓圓的月亮掛在畢宿附近,就知道雨季來臨了。《三國演義》中諸葛司馬的“天文之戰(zhàn)”本質上是在拼對誰對歷法、物候的掌握更高一籌。
責任編輯 / 張超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