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名人地理]王宏偉 定格西部神韻
王宏偉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再加上男孩子少有的兩個酒窩,所以從上小學開始,他就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算是當時學校的小歌星。別人的認同也讓王宏偉更加喜歡唱歌,課間休息、放學回家的路上,處處都……
作者: 左凌仁
-
王宏偉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再加上男孩子少有的兩個酒窩,所以從上小學開始,他就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算是當時學校的小歌星。別人的認同也讓王宏偉更加喜歡唱歌,課間休息、放學回家的路上,處處都……
作者: 左凌仁
濁漳河屬海河流域,漳衛(wèi)南運河水系。流域呈扇狀分布,上游有南、西、北三大支流,俗稱南源、西源、北源。全長221公里,在山西境內流經12個縣市,在長治地區(qū)流域面積10035平方公里。
2008年9月底,拍攝《鳥語者》紀錄片時,扎西桑俄帶著攝影師來到了白玉寺旁邊的阿木龍溝藏鹀保護小區(qū)。在這個季節(jié),藏鹀剛遷走,去往冬季棲息地,所以扎西可以匍匐于地,湊近觀察其巢穴。一旁的陪同者,是名叫周杰的藏族喇嘛。他跟著扎西一起觀察和保護藏鹀也有好幾年了(攝影/耿棟)。下面的圖是扎西在2007年大概早幾天光景、差不多相同地點觀察藏鹀后手繪的。
攝影 / 耿棟
上海是許多人眼中全球變暖的重災區(qū),中國最有可能被“淹沒”的地方之一。很多人曾在腦海中勾畫過“上海沉沒”的景象,我們也用電腦做出了這樣一幅假想圖:海平面升高20多米后,站在“東方明珠”上向下看,外灘上的“萬國建筑博覽群”幾乎都已被淹沒,只留下曾經的摩天大樓矗立在一片汪洋之中。攝影/楊飛?制圖/劉承周
攝影 / 楊飛
造物主總在人們最不設防的地方給出一個破綻,把既有的邏輯否定了,讓自以為了解宇宙真相的人一次次陷入尷尬和論戰(zhàn)的漩渦。比如干旱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竟有140多個碧藍如寶石的海子!湖水從哪里來?為什么從不干涸?為什么四周流動的沙丘從來沒把湖泊埋沒過?黃沙之下隱藏著什么樣的輸水系統(tǒng)?為什么在海子之外還不斷有泉水從沙漠各處涌出?這些沙與水的謎題在巴丹吉林沙漠里集中示現(xiàn),像是造物主故意設置的一扇門,打開它,人類的“常識”也許就該重新書寫。但是沒有人能肯定自己拿到了鑰匙,因為大地無語,人類找不到仲裁者。攝影/楊孝
攝影 / 楊孝
濁漳河上游屬于扇形水系,三個源頭在襄垣縣先后合流。干流穿越長治的黎城、潞城、平順境內,東下太行,奔河南林州市和河北涉縣,然后在廣袤的華北平原徐徐流淌。圖為流經平順縣陽高鄉(xiāng)的濁漳河。攝影/李峰林
攝影 / 李峰林
湖南臨澧縣群英渡漕,建于1972年,全長1200米,最大高度44米,至今仍在使用,在當?shù)剞r業(yè)灌溉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攝影 / 黎軍
2010年3月,受西南地區(qū)干旱氣候和三峽水庫騰庫等因素的影響,重慶境內的長江及嘉陵江水位持續(xù)下降,原本在江中游蕩的魚莊船都擱淺在了江底泥灘上。攝影/趙俊超
攝影 / 趙俊超
新疆軍區(qū)的救援隊員正在一點點靠近被困人員。阿勒泰山谷中積雪厚達10米左右,由于積雪厚,飛機無法實地著陸,只能懸停。
攝影 / 李翔
攝影 / 居·扎西桑俄
春到林芝,把最美的景色給了尼洋河谷。薄薄的暮色中,群山和尼洋河水煥發(fā)出一種自由自在的氣息,連開得正艷的桃花仿佛也帶著幾分慵懶。
攝影 / 王宏偉
攝影/楊維晟
攝影 / 楊維晟
馬累是馬爾代夫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面積約1.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只有1.2米,許多人都認為它馬上就要面臨“滅頂之災”。但實際上馬累以及整個馬爾代夫群島的“浮沉”命運現(xiàn)在還尚未可知。有科學家認為構筑群島的珊瑚礁的生長速度應該趕得上海平面上升速度,也有科學家宣稱從20世紀70年代到現(xiàn)在這里的海平面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上升趨勢。攝影/Shahee Ilyas
誰打造了巖臼? 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克什克騰旗的大青山山頂,分布著如水缸一般的巨大巖臼。一個個巖臼口狹肚闊,內壁圓潤。它們究竟怎樣形成?眾多學者對此有著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巖臼是風化而成,有人認為是風蝕和積水凍融的共同作用,也有人認為是古冰川造就了冰臼?;◢弾r上的巖臼就像是一只眼睛,默默地望向晴空。它身世的秘密,也許只有上帝才知道。攝影/楊孝
攝影 / 楊孝
這是平順東寺頭鄉(xiāng)阱底村風光,太行山脊,一如擎天拔地之勢。而濁漳河干流的支流露水河,源于杏城鎮(zhèn)浦水,經阱底流入河南省林州市,最后從濁漳河右?guī)r注入濁漳河。攝影/王廣湖
攝影 / 王廣湖
四川省瀘縣華豐渡槽,全長1122米,有47個大拱跨,76個小拱跨,橋墩上還有小拱。1978年竣工,使用至今。華豐渡槽是三溪口灌區(qū)的重要干渠,灌溉面積近3萬畝。攝影/袁蓉蓀
攝影 / 袁蓉蓀
海冰從海岸線向外延伸上百海里的景象,你也許見到過,如果你生活在格陵蘭島、阿拉斯加或者鄂霍次克海濱。但在兩個月前,你也可以有幸在渤海灣領略這個壯觀的場面,因為那里剛剛遭遇了30年來最嚴重的海冰。在遼東灣,浮冰最大外緣線已經延伸出100海里,海冰最厚處超過了40厘米。渤海灣的罕見海冰以及北方的大面積暴雪讓很多人產生了疑問——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真的如媒體所渲染的那樣變暖了嗎?攝影/周雪峰
攝影 / 周雪峰
又一股寒流侵入阿勒泰地區(qū),大風肆虐、雪花漫天,氣溫驟降至零下40多度。未被大雪困住的牧民正在朝安全的地方轉移。
攝影 / 李翔
果洛藏族的發(fā)祥地——神山年保玉則由一簇高度相當?shù)那桶窝┓褰M成,就像一朵巨大的蓮花盛開在和緩的草甸之上。值得一提的是,這幅圖中有很不顯眼的幾只高山兀鷲。在藏族人的心目中,高山兀鷲就是鷹,而沒有鷹飛的蒼天是空落落的——這些年,扎西桑俄也在密切關注高山兀鷲在當?shù)氐募眲p少(攝影/董保華)。下圖是扎西為自己設計的名片插圖,算得上他的自畫像吧。
攝影 / 董保華
沿318國道進入藏區(qū),王宏偉的相機就沒有收起來過,頻頻要求停車,一直拍個不停,將很多老攝影師忽視的景象定格下來。這處依山而建的民宅就是這樣拍攝下來的。
攝影 / 王宏偉
追蹤甲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些“模特兒”并不喜歡“出鏡”,往往膽子小又喜歡躲藏,為了拍攝到它們,攝影師要在它們的家園中耐心尋找。圖中,攝影師憑借著在森林中搭起的“樹橋”,在樹冠中發(fā)現(xiàn)了他心儀的“模特兒”。
攝影 / 楊維晟
冰川融化,海平面未必上升,甚至在有些地方會因為冰川融化導致陸地上升。芬蘭沿海的瓦爾肯群島就是冰川融化導致陸地上升的典型例子,在這里每年會從海中升起約1平方公里的土地。攝影/Hannu Vallas
剪切線 這條冰川位于西藏林芝地區(qū)的嘎隆拉山口附近,由于冰川的侵蝕作用,兩側山體留下了一條筆直的“剪切線”?!凹羟芯€”之下,植被全無,因此這條線也是冰川厚度的標志線,它說明冰川曾經達到過那樣的位置。今天,冰川的厚度已經變薄,長度也縮短了,這也說明氣候在向變暖的方向發(fā)展。攝影/單之薔
攝影 / 單之薔
像是有一雙大手,把大小均勻、質地相似的黑色礫石鋪在了新疆吐哈盆地的托克遜克爾堿雅丹地貌區(qū)里。淺色的雅丹地層不動聲色地出露著,表現(xiàn)著它自身的連綿不絕和純粹性質,這讓人不由得質疑黑色礫石的來歷。在中國西部近60萬平方公里的戈壁中,斷續(xù)出現(xiàn)了許多有顏色的礫石灘:黑色戈壁、紅色戈壁、綠色戈壁、黃色戈壁……有色礫石薄薄地鋪在地表,礫石灘的面積大小不等,天然形成了清晰的邊界??茖W家們解釋了礫石的色彩成因,卻說不清楚礫石是從哪里來的。造物主對物質世界的分類和揀選漫長而復雜,也許每一片礫石灘的存在都早于人類的出現(xiàn),面對它們,人類最好不要奢求唯一的答案。攝影/郝沛
攝影 / 郝沛
這是黎城縣西井鎮(zhèn)的板山景觀,奇特的造型,宛如凝固的波濤,涌起在蒼穹之下。板山是由石英砂巖組成的砂巖地貌區(qū),坡峻峭處,形成巨大的斷崖,直上直下的陡壁,常呈孤峰聳立于山頂,或成廊柱排列山前。景觀獨特,別具一格。攝影/岳峰
攝影 / 岳峰
為了解決缺水的問題,十萬林縣人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齊心協(xié)力歷經十年修建了紅旗渠。圖中他們就地取材,在用土方法修建渡槽。
盡管科學家們對20世紀與中世紀暖期溫度對比有爭議,但能在科學界達成普遍共識的是,地質歷史時期內,曾不止一次出現(xiàn)地表溫度及二氧化碳濃度都遠高于今日水平的時代。在3億年前的石炭紀,地球上曾大面積分布著高大粗壯的蕨類植物森林,這些高達幾十米的原始植物在經歷地層的埋藏后,變成了現(xiàn)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化石燃料——煤。繪圖/李榮山
攝影 / 李榮山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3月21日發(fā)生雪崩,徹底阻斷了當?shù)氐耐ㄓ嵑偷缆?。由于受災地區(qū)都在山區(qū),所以地面疏通道路的工作十分艱難。圖為被大雪掩埋了好幾天的民房和車輛。
攝影 / 李翔
攝影 / 居·扎西桑俄
胡楊林有一種滄桑、孤傲、大氣的美,在澄明如鏡的塔里木湖之水的映襯中,這種美被放大到極致,以至于端詳久了,會產生曾經滄海難為水之感,其他美景似乎都敵不過它了。
攝影 / 王宏偉
1.棕長頸卷葉象鼻蟲 ( Paratrachelophorus nodicornis )有著有趣的生態(tài)現(xiàn)象,在美好的戀愛季節(jié)之后,珠胎暗結的雌蟲便會費心地為下一代打造完美的“搖籃”。它真是一位心靈手巧的母親,選定好葉片后,先用口器裁剪葉子兩側,只留下中間葉脈不截斷,這便是原料了。
攝影 / 楊維晟
荷蘭有約四分之一的國土是低于海平面的,但千百年來,面對大海,荷蘭人從不屈服或是退縮,他們不但擋住了海浪的侵襲甚至還向海中拓展土地。其中最著名的為阿夫魯戴克攔海大堤,它全長32公里,寬90米,高出海面7米,是世界上最長的防洪堤防。通過它的修建,將原來的須德海變成了一個內陸湖艾瑟爾湖,然后抽干部分湖水,開墾成為新的土地,成就了荷蘭最年輕的省份——弗萊福蘭。攝影/Rijks Waterstaat
磨光面 海螺溝冰川旁的這面石壁光滑平展,宛如鏡面,這也是冰川的杰作。夾帶沙石的冰川在緩慢的流動中與基巖不斷擠壓研磨,如同砂紙一樣將致密的巖石打磨得平整光滑。若不是冰川中的沙礫或巖塊棱角在巖面上刻畫出一條條深淺粗細不等的條痕,我們很難相信這竟然是被石頭和冰礫磨出的“鏡面”。這樣的“石鏡”叫做磨光面,它是冰川曾經來過的重要證據(jù)。攝影/高新宇
攝影 / 高新宇
大自然是毫厘不爽的,如果你聽從自然的召喚,必然去往你該去的地方——候鳥們在懵懂之中實踐了這個真理。誰也說不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鳥類有了遷徙的習慣,候鳥一生中有一半時間奔波在從一個家去往另一個家的路途中,這種“傻乎乎”的舉動恰恰暴露了它們的靈敏天性。作為神秘信息的攜帶者,候鳥迷住了所有人。遷徙的秘密只有候鳥自己知道,它們卻劃過天際不留痕。攝影/奚志農
攝影 / 奚志農
亞洲、歐洲、美洲之間的現(xiàn)有航道和“北冰洋航道”示意圖 從以北極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北冰洋仿佛是亞洲、歐洲、北美洲之間的“地中?!?。北冰洋無冰的情況一旦出現(xiàn),“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就會把三個大洲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比歐洲和亞洲之間經蘇伊士運河或非洲好望角的航線,以及美洲和亞洲之間經巴拿馬運河或南美洲合恩角的航線要縮短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距離。這不僅將改寫人類航海史,全球的政治和經濟格局也會因此發(fā)生重大變革。供圖/郝曉光
濁漳河流經平順縣石城鎮(zhèn)時,因為水庫蓄水,而變得安詳靜默了。上黨盆地里的絕大多數(shù)地表水,都被精心收集了起來,全都囤積在一座又一座水庫里,溫順,服從,波瀾不驚。攝影/岳峰
攝影 / 岳峰
他是農民水利技術員路銀,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數(shù)據(jù)是他用皮尺、臉盆和麻繩這些不可思議的工具測量出來的,是富有智慧的“土工程師”。
2008年,中國南方各省遭遇了特大冰雪災害。大量輸電線塔由于不堪過多的覆冰重負而倒塌,造成部分省區(qū)大面積停電。在云南,電力工作人員不得不用火焰噴射器給線塔加熱,以融化覆冰。攝影/胡云超
攝影 / 胡云超
伊犁州尼勒克縣松湖鐵礦、科爾克煤礦被困人員的冬季儲備糧食已經快要用完了,救援人員為兩個礦區(qū)空運去了蔬菜、米面等生活物資。
攝影 / 李翔
遠遠望去,藏鹀的雌鳥(圖1)跟麻雀大小、形狀都差不多,但雄鳥(上)還是明顯漂亮一些。從2005年夏開始,扎西桑俄帶領白玉寺的僧眾對藏鹀的分布和習性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發(fā)現(xiàn)它們生活在3500—4500米的海拔高度范圍內,喜歡溫暖而干燥的陽坡溝谷,冬夏兩季棲息地大概相距10公里。攝影/居·扎西桑俄
攝影 / 居·扎西桑俄
賽里木湖畔的春天安詳、靜謐,鮮花盛開的草原上,安靜地吃著草的馬兒很少走動,仿佛嵌入了這幅美麗的山水畫卷中。凝神盯著這畫面,不知不覺中就會心向往之。
攝影 / 王宏偉
2.隨后,從葉子末端開始,雌蟲靠靈活的腳和頭部向上又塞又卷,完成三分之一后,便將卵產在葉片深處。
攝影 / 楊維晟
3.花費上幾十分鐘,它便能完成這一杰作,隨后咬斷葉脈讓搖籃掉落,地上的濕氣可讓其保持濕潤,讓里面的幼蟲在成長期一直有柔軟的葉片可食。
攝影 / 楊維晟
冰槽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海螺溝冰川看上去有些“灰頭土臉”,因為它的表面布滿了兩邊山谷落下來的沙石。在冰川旁邊的山體上,一條截面為半圓形的凹槽格外醒目,它無疑是冰川侵蝕的作品,但其形成的具體過程讓人費解。不過,它倒是有些像冰臼,但也僅是一半,而且并不垂直于大地,只是斜斜地深入冰川之內。攝影/單之薔
攝影 / 單之薔
廣東省鶴山市的南北渠又稱紅旗渠,由南北兩條渠組成,1966年動工、1980年建成,南北兩渠總長37公里。南北渠灌溉面積最多時達到3.8萬畝,現(xiàn)灌溉面積縮減到1.8萬畝,但仍是龍口鎮(zhèn)最主要的灌溉方式。圖中這座南北渠渡槽仍在使用。
攝影 / 黎軍
在法國巴黎,難耐酷暑的姑娘們以跳入埃菲爾鐵塔前的噴水池中戲水的方式來降溫。這一南一北,一中一西、一冬一夏的反常氣候對比,加重了人們對于氣候變化趨勢走向的困惑。攝影/Mehdi Fedouach
大雪把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qū)的一切都覆蓋了,包括野驢的食物和它們去往休息地的道路。被大雪困住了的野生動物為了找到吃的東西,不惜向人類活動的區(qū)域靠近。年老體弱的動物們往往逃不過這一劫難。攝影/裴洪斌
攝影 / 裴洪斌
圖1
4.雄蟲頸部特別長,仿佛長頸鹿。它并不是一個充滿責任心的父親,在雙方交配過后,雌蟲將獨立完成搖籃制作,雖然有時雄蟲也會觀摩“妻子”的工作,但并不幫忙。
攝影 / 楊維晟
2007年9月歐洲航天局宣布,根據(jù)衛(wèi)星觀察,“西北航道”已經解凍,可以通航。自15世紀末起西方探險家一直試圖打通的這條傳說中的“黃金水道”,離現(xiàn)實又更近了一步。從這張拍攝于當時的衛(wèi)星照片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冰雪消融后的海水呈現(xiàn)出湛藍色,曾經大面積的海冰已經破碎融化,大大減少了對通航構成的威脅。供圖/NASA
長江江心的巖臼 2010年春季,隨著中國西南地區(qū)旱情的加劇,長江水位急劇下降。在重慶市,市民已將茶座擺至原先的江心,就在這些原本浸于江底的巖石上,也能夠看到一處處圓潤的巖臼,而且有人正在從里面翻撿河蚌。這些巖臼究竟是因江水的沖擊而成,還是像韓同林教授所說的古代冰川的遺跡呢?攝影/王正坤
攝影 / 王正坤
上黨地區(qū)物產豐富,主要有花椒、核桃、紅棗、柿子等等。這是村民在平順虹梯關鄉(xiāng)苤蘭巖河(又稱虹霓河)的河道上曬柿子。苤蘭巖河是露水河的支流,源于平順龍溪鎮(zhèn)一帶,在河南林州尖莊村匯入露水河。供圖/李方
攝影 / 李方
鐵被人類發(fā)現(xiàn)和作為工具使用的歷史已有幾千年。上黨產鐵古來有之,明清尤盛,那時潞洲曾有“天下十三省,省省不離潞洲人”之說。圖為平順虹梯關鄉(xiāng)正在打制鐵器的藝人。攝影/鐘榮
攝影 / 鐘榮
左:10萬年前,地球進入了迄今為止的最后一次冰期,這段寒冷的歲月持續(xù)到1萬年前才結束,其中最冷的時期距今大約2萬年,科學家們稱之為末次盛冰期。隨著末次盛冰期的來臨,北半球的歐亞大陸及北美大陸成為了冰川的中心,廣闊的冰川及冰蓋固結了大量的液態(tài)水,使該時期的海洋面積收縮,海平面下降到比現(xiàn)在低120-130米的水平。今日的渤海、黃海和東海全部消失,成為陸地,上海、香港變成內陸城市。海南島、臺灣島都與中國大陸相連,韓國的度假勝地濟州島應被稱為“濟州山”,而日本四島連成了“扶桑半島”。 下:在全球范圍內,曼德海峽的消失把紅海變成“紅湖”,“白令陸橋”為印第安人打開了從歐亞到北美的遷徙通道,北極冰蓋由極地向低緯度地區(qū)進發(fā),在歐洲,冰蓋可以觸到北緯50°,而在北美,甚至可以穿越北緯40°。格陵蘭島、冰島等都由冰蓋與大陸連接在一起。圖中綠色的部分即為海平面下降造成的陸地出露及被冰蓋所覆蓋的海洋面積。那段時間,史前人類和動物甚至可以從非洲通過陸路經歐亞大陸遷徙至美洲。資料來源/美國地質學會網站
圖1
攝影 / 李翔
藏鹀分布圖 在3年里,扎西桑俄等在青、川、甘三省結合部23個縣進行了實地調查和社區(qū)訪談,并根據(jù)厚厚的數(shù)十本筆記繪制了這張地圖,改寫了被中國“鳥友”們奉為圣經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一書中有關藏鹀的相關描述。讓扎西桑俄更有使命感的是,調查結果表明,他的出生地——青海省久治縣白玉鄉(xiāng)正是藏鹀分布最密集的區(qū)域。后來,通過NGO的經費支持,他成功地在白玉寺旁邊的阿木龍溝里設置了一個藏鹀保護小區(qū)。右圖即是他對該區(qū)域的手繪記錄。
5.切開并仔細觀察葉片搖籃的橫剖面,可以看到黃色的幼蟲正躲在搖籃中央,享受著搖籃帶來的安逸和大餐。
攝影 / 楊維晟
北冰洋融化,不僅會對人類世界產生影響,也會給北極的“原住民”——北極熊的生活帶來重大影響,或者說是嚴重威脅。北極熊能否適應變得溫暖的氣候?人類能否在開發(fā)北極的同時保護北極熊的生存?一切都不容樂觀。攝影/黃永明
攝影 / 黃永明
天葬臺上的巖臼 在拉薩的色拉寺外,這片巖臼也曾引發(fā)過一段爭論。有人說,它們是天葬時砸人骨而留下的窩穴,而也有人認為,這些本是冰川侵蝕留下的冰臼,后來曾被用于砸人骨,而使得形狀發(fā)生了些許改變。攝影/扎堆
攝影 / 扎堆
塞戈維亞是西班牙的歷史名城,塞戈維亞城的羅馬渡槽是羅馬時代最雄偉的建筑之一,大約建于公元前1世紀前。該渡槽采用花崗巖修建,全長728米,最高處28.9米,共167孔,分為兩層。至今仍在使用。攝影/Jose Fuste Raga/c
湖北省宜昌市東方紅渡槽又名普溪河渡槽,1969年3月動工,1970年8月1日建軍節(jié)當天正式通水。通水僅23個小時,便發(fā)生特大坍塌事故?,F(xiàn)在看到的這個格外高大的渡槽是在原址重建的,仍在使用。
攝影 / 黎軍
2009年夏天,四川省遂寧市的“人造死?!背蔀楫?shù)丶爸苓吘用竦氖走x休閑娛樂之地。由于氣溫持續(xù)過高,大量游客涌入“死?!?,人頭攢動的場景似乎證明了全球變暖的趨勢。攝影/鐘敏
攝影 / 鐘敏
圖2 天山深處的牧民們往往在“冬窩子”(冬季牧場的帳篷)里一待就是一個冬天,下雪也不怕。但是今年的雪實在是太大了,不得不請工程隊幫忙清理帳篷附近的積雪(圖1)。在有“中國第二寒極”之稱的阿勒泰富蘊縣可可托海地區(qū)每年都要經受這樣的大雪,只是今年的雪下得久、下得多。牧民對于這樣的天氣已經習以為常了,他們在入冬前就備足了糧食和牲口的飼料(圖2)。 攝影/沈橋
攝影 / 沈橋
圖1
攝影 / 居·扎西桑俄
6.幼蟲成長數(shù)個星期,羽化為成蟲后,便咬開一個洞爬出來。這個剛剛離開葉片搖籃的棕長頸卷葉象鼻蟲脖子很短,明顯是一位“姑娘”。在其即將開始的新生命歷程里,它也將和母親一樣,辛勤制作搖籃來養(yǎng)育下一代。
攝影 / 楊維晟
北冰洋的冰雪之下掩藏著令人震驚的豐富能源,據(jù)調查北極地區(qū)石油儲量占全球未開采石油的百分之十三到三十,總儲量預計為900億桶,可滿足全球近3年的石油需求量。除石油外這里還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和煤炭資源,以及錳結核、錫和硬石膏礦等。這就使得北冰洋沿岸各國更加虎視眈眈、蠢蠢欲動了。在這場利益角逐中,俄羅斯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它控制的北冰洋水域面積相當于加拿大、挪威、丹麥和美國所控制的北冰洋水域面積的總和! 資料來源/美國地質調查局
草原山頂上的巖臼 內蒙古自治區(qū)克什克騰旗的山頂上的這幾處巖臼中花草蔥郁,它們不像是搗米的臼,更像是養(yǎng)花的盆?;ㄅ璧某梢蚋恿鞯男g看來沒有什么關系,但這也不能證明它就是冰川的遺跡,關于它的成因專家給出了眾多的解釋。攝影/楊孝
攝影 / 楊孝
上黨堆錦,源于唐朝,有著千余年的歷史積淀和傳承。具有獨特的傳統(tǒng)工藝,有著“軟體浮雕”之稱。老藝人涂必成堆制這件具有浮雕效果的作品,需要耗時數(shù)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攝影/鐘榮
攝影 / 鐘榮
工業(yè)革命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但它是否真的達到了大自然所無法平抑的程度?通過曲線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今日二氧化碳濃度遠低于歷史大部分時期,因此,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會造成災難性后果。此外,我們可以對比二氧化碳濃度及氣溫變化曲線,發(fā)現(xiàn)二氧化碳濃度與氣溫上升并不成正比,這也印證了部分科學家的觀點——二氧化碳不是造成氣溫上升的罪魁禍首。那么我們今天所倡導的低碳生活理念,似乎就顯得不那么重要與迫切了。
通過多次觀察,青藏高原常見鳥類扎西桑俄大多爛熟于心。這是2008年夏天,他在俄措尕瑪湖畔自己家中的畫室里的畫鳥工作照(攝影/耿棟)。而圖1的插圖是2005年夏天,麥茬到白玉寺陪扎西觀鳥后得到的珍貴禮物。這幅畫是扎西桑俄在牦牛皮上繪成的。他特意把牛皮的外形剪成了佛手的形狀,寓意“眾生平等”。
攝影 / 耿棟
甲蟲拍攝地點分布示意圖 南北狹長的臺灣島是個多山的島嶼,氣候濕潤溫和,有著茂密的森林,小環(huán)境多樣,這一切都孕育了多樣化的甲蟲。地圖中標志的地點,正是攝影師尋訪拍攝到文中眾多甲蟲的“蟲蟲故鄉(xiāng)”。
攝影 / 楊維晟
伴隨著北冰洋的融化,俄國能源企業(yè)普遍認為開采北極天然氣和石油的時機已經成熟,俄羅斯計劃建立一系列的漂移及水下設施以開采北極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圖為俄羅斯在巴倫支海什托克曼氣田的深海半潛式鉆井平臺。供圖 /gazprom
河道中的巖臼 多數(shù)學者認為河谷中的巖臼是由流水造就,他們稱之為“壺穴”?!皦匮ā敝谐?砂l(fā)現(xiàn)許多河水沖刷帶來的碎石,這些碎石與水流一起將巖臼打磨光滑。也有說法表示,流水并不能制造出形狀如此規(guī)則的圓臼,瀑布雖能將巨石沖擊成潭,但這樣的巖臼必然有凹陷的出水口,因而不可能是規(guī)則的圓形。攝影/宋祥麟
攝影 / 宋祥麟
濁漳河流域的民俗眾多,“四景車”便是其中有特色的一種。四景車是民間“輅車”,圖中平順縣北社的四景車是“九天圣母”神的儀仗車。每當廟會,村民們便抬出圣母廟的主神進行巡游。攝影/趙宏偉
攝影 / 趙宏偉
廣東省羅定市長崗坡渡槽,長5200米,寬6米,渡槽兩邊設有行人道,為連拱結構,有100多個墩和跨拱。當?shù)匕傩諏⒁恍┛绻胺忾]起來,在里面養(yǎng)豬。該渡槽迄今為止使用了26年,從未進行過大的維修。
攝影 / 黎軍
許多人在擔憂二氧化碳濃度的時候也許沒有考慮一個問題:這些碳來自何方?我們不妨把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作為主要的碳庫來考量碳的循環(huán)。 首先,火山噴發(fā)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這些二氧化碳會在自然環(huán)境下參加巖石的風化侵蝕反應,重新回到巖石圈。其次,大氣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過光合作用被綠色植物吸收,固結進了生物圈中。當然,與光合作用相反,動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將一部分碳釋放,重新回到大氣圈。而伴隨著動植物的死亡,體內的碳一部分被微生物分解,返回大氣圈,另一部分由于特殊的埋藏條件形成了化石燃料。化石燃料通過燃燒變成二氧化碳,又返回了大氣圈,這大致可以概括出大氣圈與生物圈之間的碳循環(huán)。此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溶于水,形成碳酸,水中的碳酸極不穩(wěn)定,又會散逸回大氣,這是水圈與大氣圈之間的碳循環(huán)。 由此可見,以地球為一個整體來看,這個體系內碳的總量是不變的,所改變的只是碳的存在形式和位置。
攝影 / 居·扎西桑俄
圖1
攝影 / 楊維晟
氣候變暖,使我國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種植界線明顯北移,黑龍江受益最為明顯。許多曾經因為寒冷不能種植農作物的地方,現(xiàn)在已經是一望無際的良田。在把“北大荒”建設成“北大倉”的過程中,全球變暖“功不可沒”。攝影/湯富
攝影 / 湯富
平臺上的巖臼 在四川樂山市夾江縣的金牛河畔,眾多大小不一的巖臼“擠”在如此小的面積之上,很難想象河水是如何完成這項“工程”的。圖中可以看出,基巖非常平坦,附近河床上也沒有明顯的地勢落差,當河水從這里流過時,似乎不太可能產生如此密集的漩渦。用河水形成的漩渦磨蝕而成解釋這個現(xiàn)象有些困難。攝影/袁蓉蓀
攝影 / 袁蓉蓀
這是長治縣南宋村古廟五鳳樓里的一座明代戲臺,唱的戲是當?shù)氐纳宵h梆子。在發(fā)展過程中,上黨梆子形成了兩大流派:晉城州底派和長治潞府派。潞府派流行于濁漳河流域。攝影/岳峰
攝影 / 岳峰
攝影 / 黎軍
美國艾奧瓦州,存放廢棄輪胎的輪胎谷的宏大場面令人唏噓不已。漫山遍野的廢棄輪胎彰顯了汽車工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同時也是人類大肆排放溫室氣體的佐證。攝影/Craig Aurness / c
截至目前,扎西桑俄總共觀測過390多種鳥類,其中很多都是青藏高原獨有的。他記錄了70多本日記,清楚地掌握了30多種鳥類的習性,而且,已經把觀測過的鳥兒“全部畫過了4次”——當然,隨著觀察、記錄的手段不斷革新,扎西桑俄覺得這里展示的第四次畫鳥成果是相對比較準確、傳神的。但他也非常遺憾,早年用自己磨出的礦物顏料繪制的一些畫兒,當時覺得不太像、不好看,而沒有保留下來。
攝影 / 居·扎西桑俄
圖2
攝影 / 楊維晟
農業(yè)生產上一般認為,≥10℃積溫2000℃等溫線代表了種植水稻所需的最低積溫數(shù),積溫到達2300℃時,水稻可以穩(wěn)定生長。隨著氣候變暖,黑龍江省的積溫帶明顯北移,水稻種植范圍也逐漸向北部地區(qū)推移和擴展,目前大于2500℃積溫帶是黑龍江省所占范圍最廣的積溫帶,也是黑龍江省水稻的主要產區(qū),而水稻種植北界現(xiàn)已推至北緯52°左右的呼瑪?shù)貐^(qū)。資料來源/《自然資源學報》第20卷第5期
北半球的冰蓋變化 這組圖繪出了一種國際比較公認的猜想??梢钥吹?,在距今約1.8萬年的末次冰期中,北美和歐洲處在兩個統(tǒng)一的大冰蓋籠罩之下,而在中國境內,冰川最集中分布的區(qū)域是在青藏高原的周邊山地,高原上并未出現(xiàn)一個統(tǒng)一的冰蓋,也就是說,中國第四紀末期的冰川發(fā)育主要體現(xiàn)在山地冰川的進退上,而并未像北美和歐洲那樣以大冰蓋為顯著特征。究其原因:我國由于受到東亞季風環(huán)流的影響,大多數(shù)地區(qū)冬季較其他同緯度地區(qū)更為干冷,而夏季則炎熱潮濕。這種氣候并不利于冰川的發(fā)育。
始建于南北朝時期的金燈寺,位于山西與河南交界的林濾山中,懸崖之上。金燈寺建筑群,現(xiàn)存殿堂多具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由于北依陡崖,南臨深谷,為山勢所限,建成由東而西七個院落。寺內殿堂石窟、摩崖造像、碑碣、石塔眾多。攝影/趙宏偉
攝影 / 趙宏偉
兩張圖片展現(xiàn)的都是河南省林州市的南谷洞渡槽,是大名鼎鼎的紅旗渠上眾多渡槽中的一個。這個深藏在太行山區(qū)的渡槽全長30米,高11米,石砌拱形結構,共有10孔,故又稱“十孔渡槽”。1960年2月修建,1961年8月投入使用,是大興水利時期修建的渡槽之典型代表。至今仍在使用。
攝影 / 黎軍
人們恐慌變暖的同時,忽略了一點,文明的發(fā)展多是在溫暖時代。如果山頂洞人所居的環(huán)境溫暖如春而非冰天雪地,那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恐怕就不止5000年了。繪圖/李榮山 下:圖中的三條曲線是BBC官方網站公布的由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提供的從1860年至今的氣溫變化數(shù)據(jù);由Mann M.E., Zhang Z., Hughes M.K., Bradley R.S., Miller S.K.等聯(lián)合發(fā)表的論文《過去兩千年半球及全球地表氣溫變化重建》公布的過去1500年間氣溫變化數(shù)據(jù)以及由“歐洲南極冰芯鉆探計劃”公布的距今80萬年中氣溫變化數(shù)據(jù)。 這三條不同時間尺度的曲線呈現(xiàn)出的趨勢是有差異的。從過去160年的曲線中,我們發(fā)現(xiàn)全球變暖的趨勢在最近30年里正以極快的速度升級,那么綠色主義者的擔憂就是合情合理的。但從過去1500年的數(shù)據(jù)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人類歷史上經歷過幾次“暖期”,并且在短暫的“暖期”過后,隨之而來的是相對漫長的寒冷期,那么眼下的氣溫升高似乎就顯得不那么可怕。如果我們再拉長尺度,縱觀80萬年來的氣溫變化,第一條曲線營造出的恐懼情緒就會得到相當程度的舒緩。因為歷史上并不乏遠高于現(xiàn)在水平的極高溫時代,而且,真正的冷暖交替都是以萬年為單位的,我們大可不必因為最近30年的溫度上升而惶惶不可終日。當然,這些曲線,只代表一家之言。因為這些數(shù)據(jù),只有1850年現(xiàn)代溫度計問世以后的部分才是真正的觀測記錄,之前的數(shù)據(jù)來自不同分析方法的推算,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不準確性。 需要提出的是,三條曲線的縱坐標單位雖然是℃,但它的基準線并不代表0℃。1850年至今的曲線是以1961-1990年觀測到的全球平均氣溫為基準線的,過去1500年的曲線以1800-1900年的全球平均氣溫為基準線,而過去80萬年的曲線則以過去1000年的全球平均氣溫為基準線。
扎西桑俄和他的伙伴坐在家旁邊的俄措尕瑪湖畔小憩,背景依然是年保玉則劍林般的簇狀山峰。扎西桑俄說這是圣湖,要突出圣湖的博大之美,于是提醒攝影師離得遠些、再遠一些拍攝,直到把他變成一個渺小的小紅點。攝影/耿棟
攝影 / 耿棟
1.奧化弩螢(Drilaster olivieri ) 2.大龜紋瓢蟲(Aiolocaria hexaspilota) 3.藍帶條金龜(Anomala aulacoides) 4.八星虎甲蟲(Cosmodela batesi) 5.臺灣大象鼻蟲(Cytotrachelus longimalus) 6.橫紋芫菁(Mylabris cichorii) 7.大蕈蟲(Episcapha gorhami) 8.臺灣四星步行蟲(Craspedophorus formosanus)
攝影 / 楊維晟
983-2007年黑龍江省主要糧食播種面積及總產量變化 資料來源/《黑龍江氣象》第26卷 第4期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氣候變暖,對黑龍江省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產量產生了很大影響。喜涼作物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都明顯減小,與之相反喜溫的水稻、玉米、大豆播種面積都呈增加趨勢。水稻的增產特別明顯,已經成為黑龍江省產量最高的農作物,20 世紀90 年代的水稻產量比80 年代增加了一倍還多。
中國東部無冰蓋——末次冰期的冰川比現(xiàn)代冰川面積略大而已 中國現(xiàn)代的冰川主要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以及新疆的天山、阿爾泰山等地區(qū)。但過去的古冰川是怎樣分布的呢?這張由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李炳元教授及眾多地理學家、冰川學家共同繪制的《中國第四紀冰川分布圖》告訴我們,在距今約1.8萬年前的末次冰期,中國的冰川面積雖比現(xiàn)代冰川分布廣闊,但并不構成所謂的“大冰蓋”。在中國中、東部,當時僅有秦嶺、長白山、玉山等高海拔或者高緯度的地區(qū)分布著少量的冰川。
這是崇慶寺內的普賢菩薩泥塑,崇慶寺在長子縣的紫云山,建于北宋時期。塑像風格與唐代不同,清瘦消逸。遼金時期,上黨是各族文化交融之地,故在當?shù)厮芟裆弦灿畜w現(xiàn)。攝影/鐘榮
攝影 / 鐘榮
湖南省鳳凰縣的巖板堰渡槽也叫黃絲橋渡槽,全長218米,最大高度47米,建于1963年。分為上下兩層,橋上有橋,洞中有洞,因苗族青年男女經常在此對歌,因此也稱“情人橋”,至今仍在使用。
攝影 / 黎軍
這是扎西桑俄在整張小牛皮上繪制的“觀鳥地圖”——其實沒有畫上鳥,而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河流濕地。扎西的愿望是走遍世界去觀鳥,但他也很實際,計劃先看完青藏高原的鳥。
攝影 / 居·扎西桑俄
圖1
攝影 / 楊維晟
青海湖水位從2004年起連續(xù)5年上漲,水位上升近50厘米,水域面積擴大了132平方公里。這與我國西北地區(qū)氣候正從暖干型向暖濕型轉變,降水量增多,河流補給充足有著很大的關系。攝影/田捷硯
攝影 / 田捷硯
中國曾經被冰川覆蓋?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韓同林教授認為中國曾經有一個大冰蓋存在過,他以冰臼為證據(jù),繪制了這張地圖。他認為全國各地發(fā)現(xiàn)的巖臼都是大冰蓋存在過的證據(jù)。照此推理,在第四紀早期,也就是距今二三百萬年前,中國除華北平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處外,大部分地區(qū)曾被冰蓋覆蓋。此時,海岸線后退,渤海、黃海、東海的海底均裸露在外,形成陸地。但是,這樣的觀點并不被多數(shù)地理、地質學家所接受。由于韓同林教授并未畫出第四紀最后一次冰期,也就是距今1.8萬年前后中國冰川的分布和狀況,因此無法和國內外其他科學家繪制的距今1.8萬年前后中國冰川的分布圖進行比較。
濁漳河切開太行東流去,旖旎處風光秀麗,柳樹成蔭,郁郁蔥蔥。這是平順縣北耽車鄉(xiāng)濁漳河柳樹灣,一年四季因為柳樹的斑駁迷離,而帶來不同的景象。攝影/岳峰
攝影 / 岳峰
福建省惠安縣南塘渡槽,全長180米,高37米,建于1965年。由惠安女所建。仍在使用。
攝影 / 黎軍
圖2
攝影 / 楊維晟
同“名”不同“命”,百年難遇的特大旱災使得云南祥云縣的青海湖干涸成荒野,水葫蘆成了牛羊的美食。雖然現(xiàn)在還不能確定,這與全球變暖事件是否有關聯(lián),但也提醒了我們:氣候變化對不同地區(qū)造成的影響一定會大不相同。攝影/鮑利輝
攝影 / 鮑利輝
四川廣元的“冰臼”爭論 在四川廣元市寶輪鎮(zhèn)一段河谷的河床上,布滿了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淺或深的巖臼。是“冰臼”還是“壺穴”?不同學者意見迥然不同。廣元是冰川學家張文敬教授的家鄉(xiāng),他認為這些巖臼根本就不是什么古冰川遺跡,而是河水沖擊形成的,可以說是:“水沖石轉,石旋坑成?!睌z影/謝謙
攝影 / 謝謙
北京市懷柔區(qū)雙泉匯流渡槽,全長223米,高32米,建于1975年。
攝影 / 黎軍
圖3
攝影 / 楊維晟
廣東也有“冰臼”? 在廣東省揭西縣的石肚溪河谷中,也分布有大量的巖臼。這里是韓同林教授的家鄉(xiāng),他認為這些也都是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臼。在氣候如此炎熱的低緯度地區(qū),河床上也曾有古冰川流淌過嗎? 攝影/張展
攝影 / 張展
河南省林州市桃園村桃園渡槽,全長100米,最高處24米,建于上世紀60年代,仍在使用。
攝影 / 黎軍
圖4 金花蟲最顯眼的家族標志是它們背上的透明罩子,晶瑩剔透,讓人過目難忘。它們在森林中閃亮,好似少女的瞳仁上佩戴的“美瞳”鏡片,讓森林也顯得明眸善睞了。 1.金盾龜金花蟲(Aspidomorpha indica)的名字起得非常貼切,猛地一看,的確像是一只趴在葉子上的迷你金色烏龜。 2-3.大黑星龜金花蟲(Aspidomorpha miliaris)圓形的鞘翅與前胸背板外緣都是透明的,像個停在葉片上的小飛碟,而如果你轉上半圈,換個角度來觀察它,則會發(fā)現(xiàn)它竟然還有著一張可愛的小臉孔。 4.甘薯龜金花蟲(Cassida circumdata)身體渾圓像個金黃色的圓盤,上面還有不規(guī)則的黑色條紋,充滿藝術感。
攝影 / 楊維晟
從博斯騰湖的衛(wèi)星照片上可以看到,1987年(上)到2002年(下)這里的水域面積明顯增大,共增加了30.3平方公里。此外,這里的水位也在持續(xù)上升,平均每年上升0.32 米。供圖/虢建宏
攝影 / 虢建宏
流水漩渦能否造巖臼? 在水流急或者河道中石頭多的地方,很容易形成旋轉的渦流。絕大部分學者認為,旋轉的渦流帶動礫石滾動,不斷旋轉、磨蝕河床,逐漸形成了洞口豎直向上的小圓洞,也就是初期壺穴。隨著水沖石轉的進一步旋蝕,壺穴不斷加寬加深,最終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巖臼。按照這種理論,巖臼是現(xiàn)代流水造就的一種地貌,而非冰川所為。與之相對應,也有學者并不認同急流漩渦能夠成為巖臼形成的動力源,根據(jù)他們的調查和實驗,漩渦下并不存在巖臼。至今為止,沒有哪個實驗能夠對這件事做出嚴謹、清晰的解釋,這幅圖也不過是我們根據(jù)有關專家的解釋繪制的。繪圖/蕭關
攝影 / 蕭關
這是一個無名渡槽,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郊區(qū)一個名叫臧集的地方,是上世紀70年代初留下的“爛尾”工程。
攝影 / 黎軍
在馬達加斯加東北部的馬蘇阿拉國家公園,熱帶雨林的邊緣與海岸線貼合在一起,這不免讓人產生一種疑惑:究竟是海平面的上升吞沒了森林還是擴張的森林逼退了海浪?正如全球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大自然的神秘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破解。攝影/Frans Lanting / c
圖1
攝影 / 楊維晟
在1999年編纂發(fā)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自然地圖集》里,畫出了現(xiàn)在的生命地帶(氣候—植被地帶)圖,并對氣候變化后生命地帶的可能變化做了簡單預測。從圖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溫度增加4℃、降水增加10%,青藏高原地區(qū)的冰緣帶、冰雪帶、凍荒漠、凍原、高寒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都將消失,而東部地區(qū)亞熱帶森林地帶將明顯擴大,并可能產生新的熱帶森林地帶。這代表了部分科學家們對未來的預測,但預測是否會應驗現(xiàn)在尚未可知。
冰川如何造冰臼 冰川消融過程中能夠造就冰臼,這是不爭的事實。在挪威、芬蘭、瑞士等國,都可以找到冰臼的分布。相關學者普遍認為,冰川或者冰蓋上的融水攜帶大量的冰碎屑、巖屑以及冰川粉物質落入冰裂縫中,垂直跌落的水流對底層的基巖或礫石產生沖蝕和研磨,最終形成了一個個圓形的冰臼。繪圖/蕭關
攝影 / 蕭關
河南省衛(wèi)輝市天河渡槽,約3500米長,最大高度25米,建于1975年。早已廢棄。
攝影 / 黎軍
圖2
攝影 / 楊維晟
氣候變暖后,青藏高原的霜凍期大大縮短,很多原來不適宜發(fā)展農業(yè)的區(qū)域可以進行農業(yè)開墾了。西藏浪卡子縣在20世紀50年代沒法種植青稞等農作物,近10年來已可以大面積種植青稞等作物了。攝影/楊樺
攝影 / 楊樺
冰水之錘 以往研究者大多認為冰川融水自上而下形成旋轉的水流,并穿過冰層沖至基巖,水中攜帶的碎石大大加快了基巖被磨損的速度,從而加速了冰臼的形成。針對冰水侵蝕基巖的動力機制,也有不同觀點,比如有的說法主張冰水自上而下如重拳般直接沖擊臼底,然后水流從沖擊點的周圍回轉向上,形成近乎圓柱體的滾流水鉆。相比于急流漩渦,滾流水鉆向下的沖蝕力無疑更加強大,從而造就出冰臼“口小、肚大、底平”的形態(tài)。在國外的文獻中,還有幾種其他的解釋,在此我們就不逐一畫出了。繪圖/蕭關
攝影 / 蕭關
湖北省孝昌市青山口渡槽,全長410米,最大高度43.4米,建于1966年。
攝影 / 黎軍
圖3
攝影 / 楊維晟
青島嶗山上的疑似“冰川漂礫” 盡管許多科學家不認為青島嶗山這樣的地方曾經發(fā)育過冰川,但確實也有專家在這里找到了疑似的冰川遺跡。比如,這塊巨石從何而來?又是什么樣的力量將其搬運到海邊?主張嶗山發(fā)育過冰川的專家稱這巨石就是冰川帶來的漂礫。難道嶗山真的曾經被冰川覆蓋嗎?如果真是如此,冰川很可能一直延伸到黃海之中,也就是如今的海平面以下。這樣的猜想確實有些令人難以置信。攝影/耿藝
攝影 / 耿藝
這是攝影師黎軍從廣東徐聞趕往湛江的路上拍到的廢棄渡槽,名字和修建年代不詳。
攝影 / 黎軍
圖4 這是一組球背象鼻蟲家族的肖像—— 1.條紋球背象鼻蟲(Pachyrrhynchus sonani)選擇了直橫交錯的條紋作為它“外套”的花紋; 2.大圓斑球背象鼻蟲 (Pachyrrhynchus kotoensis)是蘭嶼六種球背象鼻蟲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大而圓的圖案頗有波普風; 3.小圓斑球背象鼻蟲 (Pachyrrhynchus tobafolius)身上的圓斑均勻而小巧,顯得很秀美; 4.肥胖圓滾的銹象鼻蟲 (Metapocyrtus immeritus)全身布滿如銹鐵般的紋路,這可以幫助它更好地隱身于樹叢間。它們身上黑色和藍綠色相間的圖案,和美麗的綠松石有著異曲同工之美,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攝影 / 楊維晟
來古冰川終磧壟上真實的“冰川漂礫” 西藏自治區(qū)八宿縣的來古冰川由多條冰川匯聚而成。當兩條冰川匯入一起時,它們內側邊緣所攜帶的沙粒泥土就會合成一道黑色的條帶,所以每一條黑帶都意味著有兩條冰川的相匯。于是,一條條黑色條帶把冰川變成了黑白相間的斑馬狀冰川。當冰川流動到一定的位置時,冰體融化與前進的速率趨于一致,冰川也就停止了腳步。圖中左側的冰川將運載的泥土礫石卸下,形成壟狀地形,也就是冰川的終磧壟。而右側的冰川末端則融化成湖。當氣候變暖冰川退縮的時候,礫石等冰川留下的冰磧物就是冰川曾經來過這里的證據(jù)。攝影/單之薔
攝影 / 單之薔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武鳴縣羅波群英渡槽,全長約1700米,最大高度約15米。已經不再使用。
攝影 / 黎軍
攝影 / 楊維晟
四川瀘縣方洞鎮(zhèn)的河壩渡槽,是周圍村莊依賴的灌溉設施。建于1976年,在金燦燦的油菜花的映襯中,頗有滄桑感。攝影/袁蓉蓀
攝影 / 袁蓉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