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好儒” 他們創(chuàng)造了“以賈衍文”這種文化發(fā)展的模式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24年第01期 作者: 張小坡 武倩

徽商素好風雅,十分重視與文人雅士的交往
圖為清代葉芳林、方士庶所繪的《九日行庵文宴圖》,描繪的是1743年重陽節(jié),揚州的徽商和文人在行庵舉行詩會的場面。畫家至少畫下了四位徽州大鹽商:馬曰琯、馬曰璐兄弟,汪玉樞,程夢星,分別是左起第四、第八、第六、第七位;右起第四位為浙江錢塘人厲鶚,清代著名的詩人和學者。這座行庵位于揚州天寧寺西隅,是馬氏兄弟出資購買的。此畫現藏于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圖為清代葉芳林、方士庶所繪的《九日行庵文宴圖》,描繪的是1743年重陽節(jié),揚州的徽商和文人在行庵舉行詩會的場面。畫家至少畫下了四位徽州大鹽商:馬曰琯、馬曰璐兄弟,汪玉樞,程夢星,分別是左起第四、第八、第六、第七位;右起第四位為浙江錢塘人厲鶚,清代著名的詩人和學者。這座行庵位于揚州天寧寺西隅,是馬氏兄弟出資購買的。此畫現藏于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徽商,亦稱“新安商人”,俗稱“徽幫”,是指歷史時期徽州府具有全國性重要影響力的商人集團?;丈淘谒未鸵崖暶h播,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其經營的足跡從徽州本地擴展至全國,可謂東抵淮海,西至滇黔、關隴,南至閩粵,北達幽燕,甚而遠至海外的日本、東南亞等地,成就了“無徽不成鎮(zhèn)”的神話。他們經營的行業(yè)幾乎無所不包,以鹽業(yè)、典業(yè)、茶業(yè)和木業(yè)為大宗,兼及糧食、布匹、生漆以及筆、墨、紙、硯等。徽商積累起雄厚的資本,翹楚輩出,引領中國商業(yè)發(fā)展潮流三百余年,創(chuàng)造了中國經濟史上的奇跡。
徽商深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浸潤與影響,逐漸形成“賈而好儒”的群體特征,贏得了儒商美名?!百Z為厚利,儒為名高”,徽商既是具有經營才能的商人,其中相當一部分也是具有鮮明文化特質的文人。他們崇儒重文,素好風雅,搏擊商海致富后,將大量資本投入到各類文化事業(yè)中,熱衷于建造書院、資助文人、刊刻書籍等文化活動,成為推動徽州文化繁榮的“酵母”。也正是在徽商這個酵母的催化下,明清徽州科舉教育發(fā)達、人文學術興盛,在繪畫、篆刻、醫(yī)學、戲劇、建筑、工藝等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