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漢唐:為中國制造最強的“文化基因”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7年第10期 作者: 羽見愁 毛劍杰

半兩幣,為戰(zhàn)國秦惠文王至西漢初所使用的通行貨幣。由于傳世較多,在一般人眼里并不珍貴,但從貨幣史的角度看,它是貨幣趨向統(tǒng)一的標志,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秦以后兩千多年,外圓內方的形制被保持沿用下來。有人說,一枚“半兩”重如其文,即重量為半兩(一兩為24銖,半兩即12銖)。不過,大部分秦代半兩幣,單枚重4至6克,相當于5—6銖,并非“重如其文”。從秦半兩完成貨幣統(tǒng)一始,國家牢牢掌握貨幣的鑄造權和發(fā)行權。圓形方孔錢能夠通行的優(yōu)勢是:使用中可減少錢身的磨損,貫穿、攜帶十分便利。很多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將錢幣稱為“孔方兄”,也是由此而來。
夏商周秦以降的千年興衰更替中,黃土高原始終是中華文明的主舞臺,它演繹了河圖洛書的神秘悠遠、兩周戰(zhàn)漢的百花齊放、魏晉風度的玄妙清朗。當然,在農耕的主基調中,夾雜著漢牛與胡馬的博弈,中原與塞外的融合——穩(wěn)健中有飄逸,開放中有內斂。
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都已湮滅,化成碎片融于其他文明,唯獨古代華夏文明始終傳承不斷,維系它的是家國一體、是宗法倫理、是禮樂詩書,以及承載這些“規(guī)則”的各種載體——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基因”。
責任編輯 / 馬子雷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