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
中國山水畫至此一變

從古至今,富春山水常常被文人墨客贊美,清人劉嗣綰詩云:“無聲詩與有聲畫,需在桐廬江上尋。”富春江流經桐廬境內一段又稱“桐江”,上圖照片即拍攝于桐江附近。畫面遠處是層巒疊嶂的青山,近處為霧氣朦朧的江面。縱使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江畔多了不少現代建筑,但如今富春山水幾乎沒有改變模樣,大癡道人所描摹的畫面仍舊如初。蕩舟江面的漁人,在如詩如畫的空間里開始了一天的生活(上)?!霸募摇敝S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一幅膾炙人口的傳世名作,堪稱中國山水畫作之“神品”,又被譽為“畫中之蘭亭”。該圖截取自《富春山居圖》,描繪的是桐廬沿江一帶的山水風景,畫中有遠浦、近丘、荒村、疏林,穿插著礬頭峰巒。平崗連綿、江水如鏡,一峰一狀、一樹一態(tài),這些山的墨色或濃或淡,都以“披麻皴”進行勾畫,看上去疏朗簡秀、清爽瀟灑(下)。
富春江
隱居圣地孕育了絕世山水長卷
660多年前的富春江邊,一位長髯飄飄的老者背著行囊,踽踽獨行于高山流水間。此前,他已在這里結廬而居,繪畫寫生多年。這一次沿江岸行走,在迷人的畫意空間里,他產生了更加熱切的創(chuàng)作沖動,一幅山水長卷正在腦海中慢慢醞釀。那老者就是畫壇“元四家”之首黃公望,那幅作品就是聞名后世的《富春山居圖》。
這幅傳奇的作品誕生于浙江富陽至桐廬富春江一帶,被視為文人畫中的極品。我生長于富春江畔,每每來到富春江邊時,紙上的行云流水沿著舒緩優(yōu)美的線條來到現實中。一邊賞著美景,一邊想著畫卷,眼前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似乎是從宋元時期穿越而來。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