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秋色
從喀納斯到拉薩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0年第11期 作者: 龍仁青 陳漠
標簽: 阿克蘇地區(qū)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阿勒泰市 日喀則市 阿里地區(qū) 土壤地理 生物地理 氣候地理 花地 農(nóng)場 林地

新疆是中國最大的核桃產(chǎn)區(qū),葉城縣是新疆最大的核桃產(chǎn)區(qū),年產(chǎn)核桃達5萬多噸。核桃樹是經(jīng)濟價值較高的干果、油料、木材、藥物四用樹種。核桃仁含有17%-27%的蛋白質(zhì),60%-70%的脂肪,葉城當?shù)氐睦相l(xiāng)用土法,也能從一斤核桃仁中榨出半斤油來。攝影/朱明俊
阿勒泰—伊犁:從金黃到深紫

阿勒泰的圖瓦村位于喀納斯湖南岸2-3公里處的喀納斯河谷地帶,周圍山清水秀,環(huán)境優(yōu)美,海拔1390米。這里屢屢在各種關(guān)于秋色的評選中榜上有名甚至拔得頭籌,白樺樹葉、青楊樹葉在秋風的輕撫下由綠變黃,由黃變紅,遠遠望去,層林盡染。圖瓦村居民是自稱蒙古族的圖瓦人,傍晚時分,木屋中的炊煙裊裊升起,環(huán)繞在樹梢,彌漫在田野,悠遠而寧靜。攝影/魏群琪
秋天,成熟果實氣味鋪滿城鄉(xiāng)村時,新疆大地呈現(xiàn)出一種如夢似幻的迷醉狀態(tài)。一眨眼的工夫,從北疆到南疆依次沉入景象萬千的絕美秋色之中,透明的空氣,燦爛的陽光,斑斕的樹葉,醉人的果香,以及廣大無邊的沙漠和高不可攀的雄偉雪山等,令人心醉神迷,靈魂飄飛。
在新疆這樣的大美無邊的地方尋覓秋季,必須充分做好精神和身體上的雙重準備。在這塊占全國總面積1/6的土地上,有永遠也看不完的風情與美景,每到一個地方,你都有可能被妙不可言的景色俘獲,每一種俘獲了你的景色,都可以帶來一場漫無邊際的視覺盛宴,并以一種與眾不同的情形,徹底顛覆以往所有的視覺感受。
在布爾津縣城通往喀納斯的公路上,開旅行車的郭鳳軍師傅指著路旁金黃透亮的白樺樹葉子說:“很多人一看到這么漂亮的葉子就走不動路,就要停車照相。干干凈凈的樹干和葉子,看都能把人看醉呀?!?/p>

喀納斯是深藏于中國新疆布爾津縣境內(nèi)的阿爾泰群山河谷之中的稀世美景,對于忙碌而壓抑的都市人來說,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喀納斯都是令人心馳神往的風景勝地。這里水氣旺盛,原始森林密布,798種野生植物不停生長,168種野生動物晝夜穿行,古冰川遺跡和現(xiàn)代冰川密布,河流溪水縱橫交錯,駝頸灣、臥龍灣、月亮灣、神仙灣、鴨澤湖、喀納斯湖等逐次展開,讓人心旌蕩漾,流連忘返。一次,五六位來自北京公路系統(tǒng)的老人一下車,趴在喀納斯湖邊的大樹上就痛哭起來。問其何故,這些淚流滿面的老人說:“真沒想到,這個世界上還真有這樣一個美得像神仙的家一樣的地方?!蹦憧倳诳{斯聽到關(guān)于這個故事的各種版本。

在西天山腳下三面環(huán)山的伊犁河谷平原上,今年又是一個薰衣草的豐收年。這里北緯43度49分至43度59分,東經(jīng)81度25分至81度31分,海拔640—710米,與法國的普羅旺斯、日本的北海道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相似,因而同為世界級薰衣草產(chǎn)地。1964年,駐扎伊犁河谷的兵團農(nóng)四師軍墾戰(zhàn)士試種薰衣草,大獲成功。目前的種植面積達數(shù)萬畝,產(chǎn)量占全國的95%以上。這種植物既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關(guān)于美好生活的想象空間,也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價值。每年收獲季節(jié),伊犁河谷的很多田野瞬間變成了紫色薰衣草的海洋。紫色的花瓣和大地,紫色的情感與思想……就連天空和云朵也被映照成了紫色。老人、孩子和情侶們從各地趕來,在淡紫色或深紫色的薰衣草花叢中徜徉、聊天、照相。似乎塵世間的煩惱已全部忘卻,每個人擁有的只是紫色到紫色,花朵到花朵,美到美。人們在一種詩意的迷醉中盡享植物的芬芳和季節(jié)的秘密。

金黃的胡楊林是新疆秋色的標志,胡楊是楊柳科楊屬胡楊亞屬的一種植物,常生長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鹽堿、抗風沙,有很強的生命力,俗話說“胡楊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爛”。胡楊曾經(jīng)廣泛分布于中國西部的溫帶暖溫帶地區(qū),如今,全國胡楊林面積的90%以上都在新疆,而其中的90%又集中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攝影/楊洪
阿克蘇:外來的蘋果會唱歌
在南疆,目前影響最廣、銷量最大的水果有兩種——庫爾勒香梨和阿克蘇紅富士蘋果。令人驚奇的是,這兩種植物都有一種非同一般的戀鄉(xiāng)情結(jié)。
庫爾勒香梨皮薄肉細,汁多渣少,被稱為“水果王子”。這么好的水果為何未被大范圍引種推廣呢?我在南疆聽到了一句俗語:“香梨不過鐵門關(guān)?!睅鞝柪障憷嬷辉趲鞝柪丈鷻C勃勃地生長,具體分布范圍大致在以庫爾勒市為中心向西向南約250平方公里的孔雀河三角地域里。超過這一地界,或者說出了鐵門關(guān),香梨的品質(zhì)與風味就會大打折扣,就不再是庫爾勒香梨了。有人曾試圖將香梨移栽到我國華北平原,豈料梨形大變,且皮厚渣多,吃起來酸澀難當,完全失去了水果王子的風采。即使是鐵門關(guān)東北的和靜、焉耆等地離庫爾勒僅幾十公里的地方,種植的香梨也無法與庫爾勒產(chǎn)的香梨相比較。
比庫爾勒香梨更具有戀鄉(xiāng)情懷的是新疆阿克蘇市特產(chǎn)紅富士蘋果。說起來都有點難以相信:鼎鼎大名的紅富士蘋果,僅僅只愿意在以阿克蘇市為中心的30公里左右的半徑內(nèi)誠摯地生長。主要地域包括阿克蘇市依干其鄉(xiāng)、溫宿縣千畝果園、阿克蘇地區(qū)實驗林場、紅旗坡農(nóng)場和兵團農(nóng)一師部分團場等,總面積約18萬畝。其中掛果面積9.5萬畝,年產(chǎn)蘋果15萬噸。
紅富士蘋果選擇這個半徑30公里的地方來充分生長和結(jié)果,是有自己的特殊理由的。比如,這個地方水土資源優(yōu)越,日照條件適當,技術(shù)力量集中。阿克蘇市農(nóng)技站高級農(nóng)藝師李新祥說,別看蘋果普通,實際上,它是果品中種植技術(shù)最復雜、對生存條件要求最嚴格的植物。日照時間短或日照不強烈蘋果就不甜,但日照時間長了,果子又會發(fā)黃發(fā)紅。日照太強烈也不行,會灼傷果肉,假若水分跟不上,更是不行。

單從紅富士蘋果的含糖量來說,包括陜西、山東在內(nèi),很多地方再怎么費勁,最高的含糖量也只有14%,而阿克蘇人輕而易舉就可以使園子里的蘋果含糖量達到16%。僅一棵樹上,三四百克重的大蘋果一下子就掛上去五六百個。要是碰到個好市場,這棵樹上的蘋果一次就能獲得上千塊錢。阿克蘇市依干其鄉(xiāng)副鄉(xiāng)長林慶賓說,該鄉(xiāng)近些年打出紅富士品牌的蘋果只有6000畝,但正是這點兒紅富士蘋果,已造就了100多個百萬元戶。
2010年10月中旬的一天上午,阿克蘇的果農(nóng)白武章家,我們一人一個小板凳,坐在他家門前的蘋果樹下聊天。他讓老伴切西瓜給我們吃,還不停地指揮十多位雇工上樹摘去套在每個蘋果上的紙袋子。今年,他們逐一給50萬個蘋果套上了防農(nóng)藥、防紫外線和防蟲的袋子。說話間,湖南長沙的果品批發(fā)商鄧勇來到白武章家,交給他1.5萬元定金,跟他簽訂了17萬元、35噸的優(yōu)質(zhì)新疆阿克蘇紅富士蘋果購銷合同。合同規(guī)定:每公斤收購價5元,果品直徑75毫米以上,色度達到60%以上,果面干凈,無病果,無碰傷,無畸形果。他說,最近幾天,每天平均要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六十個客戶電話。
在阿克蘇,人們以蘋果來打比方。他們把蘋果園比喻成家園和誕生愛情的地方,把蘋果枝比喻成姑娘白玉般的身體,把少女圓潤的臉蛋比喻成蘋果,甚至用手中的蘋果不知不覺的跌落,來形容少女的美麗可人,以及小伙子的丟魂落魄。蘋果的香味已遠不是蘋果的事情,而成為一種彌漫千里的精神氣息和情愛方向,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征兆和愿望。

玉米在新疆各地都有種植,且產(chǎn)量巨大,這張航拍圖拍攝于去年10曰22日,時值深秋,可以看到富有新疆特色的地貌,以及玉米晾曬的各種方式和各種工具。攝影/李翔
西藏:屬于朝圣者的秋天
臨近10月,尼洋河畔的秋色漸次濃重,大河兩岸逶迤的山巒上是蒼翠的松柏,幾場秋風之后,松柏的色澤變成了一種沉穩(wěn)的深綠,每一棵樹都有了一種憂郁的神情。摻雜在松柏之中的白楊,顯得更多情和敏感,幾乎是一夜之間,樹葉就變得一片金黃,用這種熱烈而又跳躍的顏色,向秋天表達著自己的暗戀。尼洋河水也有了微妙的變化,喧響的水聲和飛濺的浪花沒有了夏季時的激烈,沒有了沿岸農(nóng)民的引水灌溉,河面變得寬闊,河水更加清澈,流速似乎也緩慢了。一種綿延的哀傷包含在這河流之中,讓人一下就會想起“秋水”這個詞。
尼洋河畔的公路上,一隊朝圣者正在緩步走來。領(lǐng)頭的村長告訴我,他們來自四川的理塘農(nóng)村。今年風調(diào)雨順,收割打碾完地里的糧食,乘著豐收的喜悅,他們踏上了朝圣之路。如今,他們已經(jīng)走了一個多月,經(jīng)過了近1000公里的跋涉,翻越了東達山、怒江山,跨過了金沙江、瀾滄江,沿途的湖泊冰川、森林田野也被他們甩到了身后。此刻,離他們心中的圣地拉薩已經(jīng)不遠了,紅山頂上雄偉的布達拉宮高高的金頂似乎遙遙在望,他們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一邊向我揮手告別,一邊齊聲唱起了一首家鄉(xiāng)的民謠:“潔白的仙鶴啊,請把翅膀借我,不到遠處去飛,只到理塘就回?!边@是倉央嘉措寫的一首情詩,據(jù)說在他圓寂后,依據(jù)這首詩,在四川理塘尋訪到了他的轉(zhuǎn)世靈童。
秋季到拉薩朝圣,這是西藏久遠的一個習俗。西藏作家索窮曾這樣描述:如今的拉薩,整個夏季是屬于游客的,來自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的游人會聚在拉薩,喧賓奪主地成了拉薩的另一種風景,拉薩原本的秩序被打破了。走在拉薩的街頭,拉薩市民和那些朝圣者卻反而淹沒在大批的游人之中,顯得微乎其微了。而隨著秋天的臨近,天氣逐漸變涼,游人漸漸退去,這時候,拉薩原本的樣子便開始漸漸恢復:西藏以及西藏以外各地的藏傳佛教信徒中,農(nóng)民們已經(jīng)度過了秋收的忙碌,一直可以到藏歷新年,中間有大把的時間;而牧民們也剛剛賣了新剪的牛羊毛,手里有了鈔票。于是,他們不約而同地向拉薩進發(fā)了。在拉薩,來自多衛(wèi)康(安多、衛(wèi)藏、康巴三大藏族方言區(qū)的簡稱)不同藏區(qū)的朝圣者,圍著大昭寺右繞而行,齊聲誦念著六字真言,形成一種雄渾而又悠長的多聲部大合唱,一種超然物外的神圣感就這樣被營造了出來,令人激動萬分。
在西藏,節(jié)慶活動總是與秋天有關(guān),雪頓節(jié),便是雪域藏區(qū)的寺院經(jīng)過了漫長的夏季禪修之后,隨著秋季的來臨,僧侶們終于走出寺院,虔誠的信教群眾手捧新鮮的酸奶,犒勞寺院僧眾的一個節(jié)日。望果節(jié),則是忙碌了一年的西藏農(nóng)民,在收獲了青稞等糧食作物之后,表達對大地田野的感激和崇拜的一種方式。

西藏的秋天,最重要的收獲就是青稞。收青稞除了經(jīng)濟上的意義之外,在西藏更像是一種儀式,人們一邊收青稞,口中還一邊念唱一些誦詞,他們希望在收獲物質(zhì)的同時,也收獲到青稞的精神。攝影/張超音
拉薩:秋陽下的日光城
拉薩不負日光城的美譽。清晨,一輪紅日從拉薩河上蓬勃而出,用神奇的點金術(shù),讓整個河流成了一條流金的河。筆者沿著金色的拉薩河,向著這里曾經(jīng)的“皇家花園”羅布林卡走去。羅布林卡,西藏第一“寶貝園林”、歷世達賴喇嘛的夏宮、藏式建筑與園林藝術(shù)的杰作、藏漢合璧的建筑風格、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羅布林卡是拉薩林木和花卉最多最豐富的地方,早在八世達賴時期,這里的園藝師就遠從波密、林芝等地采擷一些野生林木和花卉,用牦牛馱運到拉薩,在羅布林卡內(nèi)細心栽培,并成功將野生斑竹引種到了羅布林卡,使這里成為拉薩唯一長著竹子的地方。20世紀30年代,一位穆斯林園藝師曾在這里種植花木,由于認真心細,加上手藝高超,曾得到十三世達賴的贊許。無獨有偶,當筆者來到羅布林卡,迎面遇到一位老園藝師,在與他攀談中了解到,這位老園藝師同樣也是一位穆斯林。 老園藝師名叫夏乾文,老人祖籍山東菏澤,今年已是71歲高齡。解放后不久,他輾轉(zhuǎn)到了西藏,被羅布林卡聘為養(yǎng)花工人。

尼洋河是一條非常美麗的河,傳說中是神山流出的悲傷的眼淚。它是雅魯藏布江的一條支流,又稱娘曲。發(fā)源于米拉山,一條細流由西向東,水流越來越寬,不僅形成了一條大河,同時也造就了尼洋河谷地。在全長300 多公里的尼洋河兩岸,絕大多數(shù)地段被蔥翠的山林簇擁,被五彩的植被點綴,仿佛一個童話世界。攝影/謝罡
當初,他來到羅布林卡時,這里所有的花卉只有300多盆,大部分是被當?shù)厝朔Q作加巴梅朵的天竺葵?;ㄉ珕我?,品種很少,進入秋冬季節(jié),便一片蕭瑟,看不到什么花卉了。十多年過去,在夏乾文老人他們的努力下,這里的盆栽花卉已經(jīng)達到4萬余盆,60多個品種。夏乾文老人退休后,又被返聘回來。夏乾文老人能夠叫出羅布林卡內(nèi)所有花卉林木的學名,說出它們的原產(chǎn)地,并且還知道藏語的名字。
夏乾文老人花了一夜的時間,為筆者羅列了一份“羅布林卡花卉種植品種介紹表”。在這份表單里,老人專門把他們栽培和引種的秋冬季節(jié)仍然盛開的花卉羅列了出來,根據(jù)這個表單,目前羅布林卡已經(jīng)擁有秋季盛開的花卉40余種。這份用鉛筆書寫在普通信箋上的表單,勾勒出了一個百花競放、繁花似錦的多彩的拉薩之秋。
夏乾文老人的同事大都是藏族,當筆者提及在工作和習俗上是否方便時,夏乾文老師睜大眼睛說:“能有什么不便,我老婆也是藏族人,再說了,歷史上回族和藏族和睦相處的事例多了,拉薩的風箏大王就是回族人呢。”夏乾文老人所說的風箏大王,名叫沙木澤,是20世紀30年代制作風箏的傳奇人物,據(jù)說他因制作風箏而獲得過十三世達賴喇嘛欽賜的印章。放風箏,大約在明清時期從內(nèi)地傳入西藏,并且在西藏風靡一時。與內(nèi)地“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的景象不同的是,西藏放風箏的時間則是秋季,而且非常講究。在拉薩,放風箏的時間是與麥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限定在每年8至10月之間。當?shù)厝苏J為,放風箏的行為會影響到風神,風箏放得過早,風就會早早到來,等到了麥收季節(jié),風力就會變得疲乏而無法揚場;風箏放得太晚,打場時風力太大,張狂的風聲會把病魔帶來。因此,麥收時節(jié)就成了拉薩放風箏的最好時節(jié)。每到了這個時節(jié),拉薩的天空,到處飄揚著大大小小色彩艷麗的風箏。今年,拉薩市舉辦了首屆風箏藝術(shù)節(jié),沿襲和傳承了這一古老的歷史傳統(tǒng),展示了別具特色的西藏風箏藝術(shù)以及拉薩獨有的“斗風箏”的絕活。

日喀則:青稞的圣地
“從天上神域招來青稞魂,從人間贊域招來青稞魂,從地下龍域招來青稞魂……”青稞豐收了,日喀則地區(qū)聶日雄鄉(xiāng)悶嘎村的農(nóng)民邊巴扎西專門邀請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為他家剛剛收割的青稞招魂,老人高聲誦念著招魂詞,邊巴扎西則帶領(lǐng)著家人肅穆地立在地頭,附和著老人的誦詞?!皬呢斨鞯膫}庫里招來青稞魂,從乞丐的袋子里招來青稞魂,從活佛的寶缽里招來青稞魂……”
為青稞招魂,是日喀則乃至整個西藏在秋收季節(jié)一個神圣又隆重的儀式,藏族農(nóng)民認為,萬物都有靈魂,因此光收獲了物質(zhì)的青稞是不行的,還要把青稞的靈魂招回來,這樣才能夠保證食用的青稞可以填飽肚子,強壯身體,保證用青稞釀造的酒爽身怡神,保證來年青稞的生長與豐收。
青稞,青藏高原特有的農(nóng)作物,禾本科大麥屬,有白青稞、黑青稞、墨綠青稞之分。青稞耐寒、耐旱,適宜生長在青藏高原地區(qū)。

日喀則藏語意為“最好的莊園”,是當年后藏的政教中心,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 日照充足,地處河谷地帶,農(nóng)業(yè)發(fā)達,被稱為“西藏的糧倉”。攝影/張超音
日喀則,有西藏的糧倉之譽,是青稞的主要產(chǎn)地。今年,日喀則地區(qū)共落實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6.61萬畝,其中,青稞播種面積就達64.38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80%以上。青稞在西藏的種植歷史長達3500多年,這種農(nóng)作物已經(jīng)成為藏民族精神和生命的基因,在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宗教活動中,青稞的身影無處不在。
望果節(jié),西藏盛大的民間節(jié)慶。作為西藏糧食的主要產(chǎn)地,日喀則的望果節(jié)更加盛大。我離開拉薩,沿著新藏線到達日喀則時,這里的望果節(jié)已經(jīng)結(jié)束,與邊巴扎西聊及望果節(jié)的話題,他向我展示了他在望果節(jié)時穿著的盛裝,并且告訴筆者,望果節(jié),就是給糧食過節(jié),主要是給青稞過節(jié)。
“為什么要給青稞過節(jié)?”我問邊巴扎西。
“沒有青稞,我們就什么也沒有了?!边叞驮骰卮鹫f。
有關(guān)望果節(jié)的來歷眾說紛紜,常見的說法是,望果節(jié)原本是一次護秋行動——糧食成熟,為了保衛(wèi)豐收的果實,各個部落都派出強壯的男性青年,手持武器,守護在各自的田野周圍,以免青稞被周邊的部落掠奪。
收割打碾了青稞,除了把晾曬好的青稞炒熟磨成糌粑,或者做成“土巴”等日常吃食,在秋季里,日喀則的農(nóng)民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釀酒。邊巴扎西家的酒窖,就在他剛剛搭建好的手扶拖拉機車棚的一側(cè),幾個碩大的陶瓷壇子,用厚厚的棉被包裹著。邊巴扎西打開其中一個壇子,清醇濃烈的酒香撲鼻而來。他說,待到過年時,就可以飲用了。
邊巴扎西告訴我,釀造青稞酒,首先要選出顆粒飽滿、富有光澤的上等青稞,淘洗干凈后,用清水浸泡一夜,放到大平底鍋中加火燒煮,約兩小時后,把煮熟的青稞撈出來,稍微晾一下,去除水汽之后,再把發(fā)酵曲餅研成粉末均勻地撒上去,慢慢攪動,再把青稞裝進容器里,用棉被一類的保暖物包起來放好。如果溫度適宜,一般只過一夜就會聞到酒味兒。
青稞酒色澤橙黃,味道酸甜,十分可口。除了日常喝的這種青稞酒以外,當?shù)剡€出產(chǎn)一種特有的青稞白酒。這種藏白酒完全由天然泉水和純青稞釀造而成,不經(jīng)任何勾兌,有著獨特的口感,是過去西藏王公貴族們宴會上的必備飲品。隨著生活的富裕,這種白酒早已走進了西藏尋常百姓家。

阿里:黃金大草原
筆者沿著新藏線進入阿里草原時,車窗外的景象蒼茫、凝重,一種獨屬于阿里的大氣和高貴就掩映在這無聲的蒼茫與凝重之中,不事張揚,卻令人震撼。據(jù)有關(guān)統(tǒng)計,阿里地區(qū)草原面積約4億畝,占總面積的87%,實際可利用草原2.8億畝。這里的草原屬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類型,夏季短暫,冬天冗長,大多時候,草原呈現(xiàn)出一種金黃色,這是青草干枯后的顏色。由于冬季缺草,加上雪災(zāi)頻繁發(fā)生,為了保證牲畜安全越冬,這里的牧民在秋季來臨之際,都要儲備大量牧草。如此,一個隆重的節(jié)日便在這里誕生,這便是割草節(jié)。

瑪旁雍錯是中國湖水透明度最高的淡水湖泊,藏語意為“不敗、勝利”,位于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和喜馬拉雅山納木那尼峰之間,西藏自治區(qū)阿里地區(qū)普蘭縣內(nèi)?,斉杂哄e佛教稱“圣湖”。每到秋季佛教徒扶老攜幼來此“朝圣”,在“圣水”里“沐浴凈身”以“延年益壽”。攝影/周焰
原本,這個節(jié)日應(yīng)該是很悲涼的——牧民們和他們賴以生存的牛羊就要面臨嚴冬風雪的考驗,許多牲畜會被凍死餓死,但牧民們卻并未顯得悲傷,到了割草季節(jié),他們把所有的歡樂都揮灑了出來。筆者向當?shù)啬撩裉峒斑@個問題,他們說他們是把心頭的悲傷深深藏在歡快的歌聲背后了。是的,在牧民的歌聲里,聽不到哪怕是一絲絲的悲鳴,歡快的割草節(jié)就這樣在阿里草原上開始了。
為了這個節(jié)日,牧民們專門在水草豐美的地方留了一塊草場,并用鐵絲網(wǎng)圍攏了起來,整個夏天,沒有讓一頭牛羊走進這里,因此,這里的牧草長得很茂盛,很張狂,一如涂染上了金色的陽光。到了秋天割草的季節(jié),牧民們約定好了時間,在同一天從四面八方趕來,他們帶著鐮刀,帶著皮繩,割草節(jié)到來了。牧民們把割好的牧草捆綁起來,碼放在一起,卻不急著運回家里——一年到頭在各自的牧場上放牧,這樣聚集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于是他們唱了起來,跳了起來,隨他們而來的坐騎也按捺不住興奮,不斷地打著響鼻,一副欲罷不能的樣子。果然,第二天,賽馬開始了,速度賽、走馬、馬上射擊、從奔跑的馬背上側(cè)身撿拾哈達……牧民們開始在馬背上一展高下,炫耀技藝。一些年輕人,唱起了悠揚的情歌,一段段屬于他們的愛情開始在這人歡馬叫的熱鬧氣氛里演繹開來。

岡仁波齊是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并非這一地區(qū)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出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嘆。攝影/張超音
一輪秋陽就要落山,漫天霞光。遠遠看去,金黃的草原上碼放著一堆堆金黃的草垛,一頂頂?shù)陌讕づ褚泊罱ㄔ诹瞬荻庵g,也被渲染成了金黃色,人們穿梭其中,一些機敏的生意人也來這里擺攤做買賣,平日寂靜的草原上人頭攢動,好不熱鬧。

在眾水的故鄉(xiāng)過沐浴節(jié)
西藏境內(nèi)水資源總量為4482億立方米,為全國各省區(qū)首位;水能理論蘊藏量約2.055億千瓦,占全國總蘊藏量的29.7%,為全國各省區(qū)第一。這些數(shù)字加上孕育了這組數(shù)字的無數(shù)座雪山冰川,已經(jīng)能夠說明一切:西藏,是眾水的故鄉(xiāng)。
王勇在西藏從事地產(chǎn)生意,這個來自江南的漢族男人,作為“藏漂”已經(jīng)在西藏生活多年。秋季來臨,乘著國慶長假,王勇把他的父親從江南老家接到了拉薩,他是特意讓父親來體驗這里的沐浴節(jié)的。
沐浴節(jié)是西藏眾多的節(jié)日中,最富生活氣息的一個節(jié)日。每每到了沐浴節(jié),西藏各地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草原到農(nóng)區(qū),男女老少,全家出動,扶老攜幼,紛紛涌入一條條河流和一處處溫泉,日落西山之時,他們開始盡情地在水中嬉戲、洗澡、游泳,順便還把家中的衣服、被褥等拿到河邊清洗晾曬。
沐浴節(jié)為7天,因此也被稱作沐浴周。有關(guān)這個天數(shù),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的一年秋天,西藏發(fā)生了特大瘟疫,一時間,西藏大地尸橫遍野,慘不忍睹。為了解救人間百姓脫離苦海,觀世音菩薩派藥神曼拉用7天7夜時間,掃除瘟疫,解救百姓,藥神曼拉把7瓶神水,傾倒在西藏的每一條江河中。這一晚,大家做了同樣的夢,夢見一位被病痛折磨的少女跳入河中洗澡,待她慢慢從河里出來,一下子就變得冰肌如玉、健康美麗了。人們就按照夢的啟示,去河里洗澡,果然驅(qū)除了可怕的瘟疫。從此便有了沐浴節(jié)。
除去神話的色彩,應(yīng)該說西藏初秋的確是最佳時節(jié)。因為西藏高原冬長夏短,春天冰雪開始融化,河水太冷;夏天大雨滂沱,河水混濁;秋天風和日麗,河水清潔溫暖,自然是洗澡的最佳時節(jié)。藏歷天文書有記載:初秋之水有八大優(yōu)點: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不傷喉,八不壞腹。
筆者從阿里首府獅泉河搭車前往新疆葉城,途經(jīng)美麗的班公錯。站在湖邊極目望去,滿眼碧藍。清澈、純凈的湖水,似乎真的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讓人一下安靜了下來,心胸似乎也變得寬廣博大起來。筆者給王勇打去電話,說我正沐浴在班公錯的湖光山色之中,他在電話里說,好好看看,西藏的湖泊真的可以凈化和洗滌一個人的心靈。他祝我一路平安,帶著他的祝福,當我跨越1200公里的高山荒漠,進入對我來說幾近是“盲區(qū)”的新疆葉城時,我用西藏帶給我的那種寬廣和博大擁吻了這片土地。


陳漠
新疆作家。1963年生于陜西安康,1982年應(yīng)征入伍,在新疆軍區(qū)野戰(zhàn)部隊服役。退役后曾任新疆昌吉人民廣播電臺、新疆人民廣播電臺記者、編輯,創(chuàng)辦并主編新疆昌吉有線電視臺新聞、文藝類節(jié)目。現(xiàn)供職于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開始發(fā)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龍仁青
藏族,青海作家。 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鐵卜加草原,1986年7月畢業(yè)于青海海南民族師范學校藏語言文學專業(yè)。先后從事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的新聞翻譯(漢藏文)、記者、編輯、導演、制片等職,現(xiàn)供職于青海電視臺影視部。
秋之物產(chǎn) 棉花

新疆的棉花產(chǎn)量占全國的40%,阿克蘇是新疆最大的棉花產(chǎn)區(qū)。今年的阿克蘇,棉農(nóng)不僅體會到了豐收的喜悅,還有棉價暴漲帶來的驚喜和意外之財。2010年10月13日,鄭州期貨交易所的棉花價格再次漲停,達到了23932元/噸,這個價格與一個月前的報價相比,漲幅達到了40%,與去年同期的棉花價格相比翻了一番。“瘋狂的棉花”不僅創(chuàng)造了國內(nèi)10年間的最高紀錄,也突破了國際棉價15年來的最高點。還未賣掉棉花的農(nóng)民都在家里囤貨,已經(jīng)賣掉棉花的農(nóng)民看著逐日上漲的棉價,在家捶胸頓足。

現(xiàn)在很難想象,棉花進入中國之初,是一種觀賞性植物。棉花是錦葵科棉屬植物的種子纖維,原產(chǎn)于亞熱帶。植株灌木狀,在熱帶地區(qū)栽培可長到6米高,一般為1到2米?;ǘ淙榘咨?,開花后不久轉(zhuǎn)成深紅色然后凋謝,留下綠色小型的蒴果,稱為棉鈴。錦鈴內(nèi)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從棉籽表皮長出,塞滿棉鈴內(nèi)部。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軟的纖維。纖維白色至白中帶黃,長約2至4厘米,含纖維素約87-90%。棉花產(chǎn)量最高的國家有中國、美國、印度等。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quán)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