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一個富裕國家的公民
鄧小平的小康之夢

5個經濟特區(qū)與14個沿海開放城市20多年來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印證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在于“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的理論和“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的經典論述。
攝影/劉力群
攝影/劉力群
小平的睿眸,投向廣袤的農村
1978年的春節(jié),經歷了政治生涯中三起三落的鄧小平,文革后第一次回四川過年,住在成都“金牛賓館”的園林別墅里。習慣快走散步的鄧小平,信步穿過水榭長廊和林間甬道時,步履卻顯得極為沉重。
中國人窮了一百多年,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走在鄉(xiāng)間小徑上,他的腳步似乎還滯留在江西的歲月里,延續(xù)著一代大政治家對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憂患和思考。川西本是富庶之地,一條岷江,一道都江堰,澆灌了兩千多年的富足和閑然,可是這次他聽到的卻是老百姓填不飽肚子的情況。鄧小平眉宇凝重,屈指算來,眼下9億多中國人,百分之八十在農村,如果不解決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活問題,社會難有安定。若將工業(yè)的發(fā)展、商業(yè)和其他的經濟活動建立在百分之八十人口的貧困之上,中華的振興和崛起,永遠只是一個夢囈。回到下榻的房間,鄧小平推窗遠眺,一項農村新政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心中,漸漸清晰、成熟起來。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