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
點亮東方和西方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边@就是我們熟知的唐詩中描寫的玉門關。它距敦煌城90公里,俗名“小方盤城”,是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相傳古代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珠寶經此關傳入中原,玉門關因此而得名。自從張騫打通絲綢之路后,這里駝鈴悠悠,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片繁榮景象。 攝影/王 彤
世界渴望東方
絲綢之路的歷史有多長?東西方文明究竟在何時相遇、相識的?其實,現(xiàn)在的人們對人類在幾千年前的行蹤更多地是借用著猜想。4000年前?5000年前?或者更早?在茫茫大海上,或者赤野的沙漠中,實際上是找不到所謂的“絲綢之路”的,沒有這樣一條物質意義上的路存在,就是有,這條路也被時間的巨手抹去了。

敦煌壁畫當中的絲綢之路商旅圖,這幅壁畫位于莫高窟的296窟中,描繪了北周時期(6世紀)絲綢之路上的商旅往來,展現(xiàn)了當時絲路古道上的東西方交往情況。敦煌是絲綢之路上各條古道交會的邊關要塞,因此,在敦煌壁畫中,有很多對當時商旅情況的描繪。 攝影/孫志軍
雖然今天的考古發(fā)現(xiàn)是零星的,但這些發(fā)現(xiàn)都指出一條文明交流大道的存在。距今4000年的塔里木盆地的小河墓地里,保留下了完整的小麥和粟。小麥是來自于西方文明的種植品;粟是中原的東方文明的主要農作物,它們同時出現(xiàn)在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中間位置,出現(xiàn)在連接兩大文明的通道上。這是一個證據,證明4000年前生活在小河的人,已經在享用東西方文明的成果。西方文明不僅僅享受到了東方的美麗絲綢,東方也向印度學習了怎樣種植棉花,學習了葡萄的種植和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情趣,人類文明在交流中成長壯大。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