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的『漢化』旅程

人字披上的佛傳故事
莫高窟290窟建造于北周時期,圖中右下方是該窟的核心區(qū)域——中心塔柱,柱體正面開一圓券形佛龕,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龕前屋頂采用了“人字披”這種漢地建筑的傳統形式,東、西兩斜坡繪有總長27.5米的佛傳故事畫,用87個畫面,描繪了東漢《修行本起經》等佛傳所譯述的佛陀故事,堪稱存留至今石窟佛傳故事畫的最大篇幅。
莫高窟290窟建造于北周時期,圖中右下方是該窟的核心區(qū)域——中心塔柱,柱體正面開一圓券形佛龕,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龕前屋頂采用了“人字披”這種漢地建筑的傳統形式,東、西兩斜坡繪有總長27.5米的佛傳故事畫,用87個畫面,描繪了東漢《修行本起經》等佛傳所譯述的佛陀故事,堪稱存留至今石窟佛傳故事畫的最大篇幅。
人類似乎天生就對石頭有一種親近感,利用天然洞穴遮風避雨,是古人最早的居住形式之一。大概是因為這種空間堅固耐用,經得住時光的打磨,符合部分人群對永恒的心理渴求,故而成為了某些宗教建筑效仿的對象。

印度沒有的大像窟
莫高窟96窟北大像窟(見右頁,供圖/李乾朗)和130窟南大像窟(見本頁),是敦煌石窟之規(guī)模最大者。所謂大像窟,即為造大型佛像而開的窟。這種窟型不見于印度本土。南大像窟開鑿于盛唐開元九年(721年),窟室寬23.5米,深23.3米,總高28.3米,窟內彌勒像高27米,整個工程耗時約30載,不難想象所動土方量之巨。石窟的縱斷面就像一座大鐘,窟頂近覆缽形,正中鑿井繪五龍紋。彌勒像以石胎泥塑法制作,其身后,有絢麗燦爛的背光壁畫,面前則布設明窗,既便于在開鑿時排出石渣,又可供游人近前觀賞,還增加了窟內采光,使柔和的光線恰好散布于彌勒面部。當信徒們虔誠地跪拜于佛像腳下,眼前的大佛顯得尤其平靜慈祥。
莫高窟96窟北大像窟(見右頁,供圖/李乾朗)和130窟南大像窟(見本頁),是敦煌石窟之規(guī)模最大者。所謂大像窟,即為造大型佛像而開的窟。這種窟型不見于印度本土。南大像窟開鑿于盛唐開元九年(721年),窟室寬23.5米,深23.3米,總高28.3米,窟內彌勒像高27米,整個工程耗時約30載,不難想象所動土方量之巨。石窟的縱斷面就像一座大鐘,窟頂近覆缽形,正中鑿井繪五龍紋。彌勒像以石胎泥塑法制作,其身后,有絢麗燦爛的背光壁畫,面前則布設明窗,既便于在開鑿時排出石渣,又可供游人近前觀賞,還增加了窟內采光,使柔和的光線恰好散布于彌勒面部。當信徒們虔誠地跪拜于佛像腳下,眼前的大佛顯得尤其平靜慈祥。
僧侶們依山就勢,在巖壁上開鑿有門有窗有柱有頂的石窟,與崇尚禪修有關。據說釋迦牟尼在世時,就常于幽僻山間的石窟中坐禪。這如屋舍一般的存在,冬暖夏涼,且遠離塵囂,正利于參悟禪理。而事實上,開窟修行并非佛教所獨創(chuàng)。印度教、耆那教等古代宗教皆有此傳統。佛教的助力,顯然令這種建筑形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契機。它跟隨著僧侶們傳播教義的腳步,在古絲綢之路的沿線遍地開花。敦煌,亦因適宜開窟的地質結構——砂礫巖,成為這條東傳路上的重要一站。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