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與修復 只為遺寶重光
明治五年(1872年)八月,靜閉許久的奈良正倉院,在一群來客忐忑而又期待的注視下,緩緩開啟大門。這些人剛剛結束了在東京、名古屋和京都的行程,一路風塵仆仆,雖有些疲憊,但眉宇間興奮的神色,卻無論如何也按捺不住。理了理肩上背著的畫具和相機,明治時代第一次正倉院寶物清點,就這樣開始了。

鳥毛立女屏風(局部)正倉院(北倉44)藏
奈良國立博物館“御即位記念,第71回正倉院展”展示(10.26-11.14)
攝影/謝田
豐容低髻、翠鈿紅頰,圖中仕女與唐代著名畫家周昉所繪《簪花仕女圖》風格相近,不過,這幅作品卻出自一件在日本制作的屏風。美人衣上原本粘有鳥毛,現(xiàn)已大部分脫落,僅袖口處還殘留少許,經過分析,那是日本雉雞的毛。而這點鳥毛,還為屏風的定名,立了大功。
奈良國立博物館“御即位記念,第71回正倉院展”展示(10.26-11.14)
攝影/謝田
豐容低髻、翠鈿紅頰,圖中仕女與唐代著名畫家周昉所繪《簪花仕女圖》風格相近,不過,這幅作品卻出自一件在日本制作的屏風。美人衣上原本粘有鳥毛,現(xiàn)已大部分脫落,僅袖口處還殘留少許,經過分析,那是日本雉雞的毛。而這點鳥毛,還為屏風的定名,立了大功。
由廢佛引發(fā)的寶物調查
鏡頭拉回到幾個月以前。
責任編輯 / 郭婷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