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撫、鎮(zhèn)、遠、義、德、定、寧……那些兵戈鐵馬的烙印

遍地有寧遠
明代末年,為了抵御后金進攻,袁崇煥以山海關、寧遠、錦州三城為重點,構筑了一條“關寧錦防線”。其中,寧遠城是中堅所在,袁崇煥駐守于此,在寧錦之戰(zhàn)中迫使皇太極無功而返。所謂寧遠,取安寧遠疆之意。圖為寧遠古城夜景。它今名遼寧省興城市,改名的原因十分有趣:與山西、湖南、甘肅等地區(qū)的寧遠縣重名。揆諸歷史,今海南三亞西北崖城隋時設寧遠縣,今四川茂縣西唐時置寧遠縣,若爾蓋縣一帶唐時置寧遠縣,今廣西北流縣唐時置寧遠軍,今湖南寧遠縣明時設寧遠衛(wèi),今內蒙古涼城縣清時設寧遠廳,今新疆伊寧市清時筑寧遠城:可謂遍地有寧遠。除了湖南寧遠,其他的都已廢置或改名。
供圖/東方IC
明代末年,為了抵御后金進攻,袁崇煥以山海關、寧遠、錦州三城為重點,構筑了一條“關寧錦防線”。其中,寧遠城是中堅所在,袁崇煥駐守于此,在寧錦之戰(zhàn)中迫使皇太極無功而返。所謂寧遠,取安寧遠疆之意。圖為寧遠古城夜景。它今名遼寧省興城市,改名的原因十分有趣:與山西、湖南、甘肅等地區(qū)的寧遠縣重名。揆諸歷史,今海南三亞西北崖城隋時設寧遠縣,今四川茂縣西唐時置寧遠縣,若爾蓋縣一帶唐時置寧遠縣,今廣西北流縣唐時置寧遠軍,今湖南寧遠縣明時設寧遠衛(wèi),今內蒙古涼城縣清時設寧遠廳,今新疆伊寧市清時筑寧遠城:可謂遍地有寧遠。除了湖南寧遠,其他的都已廢置或改名。
供圖/東方IC
難以安寧的寧夏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更改行政區(qū)劃,將原來“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的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市),改為“寧夏路總管府”,后來又改設“寧夏路行中書省”。寧夏這個詞匯,第一次成為了行省的名稱。
寧,安寧和諧;夏,就是夏國故地。夏地安寧,飽含了忽必烈對這片土地的美好希冀。然而,寓意愈是美好,其背后的軍事征戰(zhàn),便襯托得愈加血腥殘酷。
責任編輯 / 安洋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