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字的千年迷霧
文章出自:中華遺產 2018年第02期

重見天日
1922年,比利時人梅嶺蕊在遼慶陵中發(fā)現了一些遼代帝后的墓志,分別是《遼興宗皇帝哀冊》《仁懿皇后哀冊》漢文和契丹文各一份共四盒。契丹文字在失傳數百年后,終于再現世間。實際上,在慶陵里,還埋葬著圣宗、道宗兩位皇帝及其皇后。本頁圖為道宗皇帝漢文哀冊,右上角的兩個篆字便是“哀冊”。從精美的紋樣不難看出,契丹人對漢文化的吸收可謂登峰造極。攝影/荀耀陽
1922年,比利時人梅嶺蕊在遼慶陵中發(fā)現了一些遼代帝后的墓志,分別是《遼興宗皇帝哀冊》《仁懿皇后哀冊》漢文和契丹文各一份共四盒。契丹文字在失傳數百年后,終于再現世間。實際上,在慶陵里,還埋葬著圣宗、道宗兩位皇帝及其皇后。本頁圖為道宗皇帝漢文哀冊,右上角的兩個篆字便是“哀冊”。從精美的紋樣不難看出,契丹人對漢文化的吸收可謂登峰造極。攝影/荀耀陽
契丹文重見天日
1922年,地處瓦林茫哈的一座遼代陵墓中,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
這個人是神父,叫路易斯·凱爾溫(E.P.Louis. Kervyn,1880—1939年),漢名梅嶺蕊。出生于比利時的胡格勒(Hoogelde)。1919年,凱爾溫被派到熱河省林西縣浩珀都小村子的天主教堂(今內蒙古自治區(qū)林西縣大營子鄉(xiāng))。正是在這里,凱爾溫一生中最輝煌的一頁展開了——首次發(fā)現失傳800年之久的契丹文字。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