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本:普惠天下的學術公器

甲骨重光
以《老殘游記》聞名的劉鶚,更大的貢獻是《鐵云藏龜》的刊印。1903年,劉鶚將所藏千余枚甲骨精品,以拓片形式,匯集成冊。此時攝影術已進入中國多年,但傳拓與原物的緊密、真切之聯(lián)系,是攝影可望而不可及的。圖為商代《王賓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辭》背面拓片。供圖/微圖
以《老殘游記》聞名的劉鶚,更大的貢獻是《鐵云藏龜》的刊印。1903年,劉鶚將所藏千余枚甲骨精品,以拓片形式,匯集成冊。此時攝影術已進入中國多年,但傳拓與原物的緊密、真切之聯(lián)系,是攝影可望而不可及的。圖為商代《王賓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辭》背面拓片。供圖/微圖
金石研究必從解讀此石開篇
在2016年兩場拍賣會上,有兩件拓本出盡風頭。一是6月13日在廣東拍賣的《漢萊子侯刻石》初拓本,從200萬元起拍,最終以2070萬元(含傭金)收官,成為碑拓拍賣史上的傳奇。一是11月13日在北京拍賣的《周毛公鼎六名家題跋本》,從140萬元起拍,以1138.5萬元落錘,創(chuàng)吉金拓本拍賣的最高紀錄。
在藝術品拍賣已進入“億元時代”的今天,以千萬元成交似乎并不值得過多關注,然而對曲高和寡的金石拓本收藏,仍是具有標志意義的事件。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