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為何而鳴?
標簽: 歷史拾遺

“鼓”被苗族當作祖先神靈的象征,以“鼓”為中心的“牯藏節(jié)”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活動。圖為貴州雷山的牯藏節(jié)上,稱為母鼓、夫鼓和妻鼓的三面巨型銅鼓安放在廣場中心,鼓紋展現(xiàn)了苗族古代農耕稻作、天文歷法、治水筑城的成就。
攝影/李增英
攝影/李增英
300年前的一天,一群博學之士,正在為乾隆皇帝編輯帝室收藏圖錄《西清古鑒》。他們的面前,展開著14面銅鼓的線描圖樣,這些銅鼓在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大陸上活躍了2000多年,這次是首次收入金石圖錄。然而,見多識廣的金石學家們?yōu)殡y了,他們不知該如何判斷和編排。
看起來,這些銅器像是作為樂器或者響器的銅鼓,形態(tài)上和日常見到的皮鼓十分近似,有的鼓面和鼓身上鑄出復雜的花紋。但是,對于實際使用它們的各地方民族,它們到底是什么?苦思冥想之后,靈光一現(xiàn),金石學家們找到了模棱兩可的解決方案,他們在《西清古鑒》上寫下了一段文字。然而,這段文字竟在隨后的數(shù)百年中,誘導著人們進入認識銅鼓的誤區(qū),成為銅鼓話題跳不出去的窠臼。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