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龍之喉
中國式治水智慧

洶涌、渾濁的黃河水,由壺口瀑布傾瀉而下,氣勢雄渾。這條母親河,也是中國人治水的大學校。對抗、疏理、利用
在中國人與黃河的糾纏中,治水的技術與智慧也漸完善。
攝影/李玉華
在中國人與黃河的糾纏中,治水的技術與智慧也漸完善。
攝影/李玉華
水被中國人比喻為蛟龍,讓人既愛又懼?,F代科技如此發(fā)達,人們竟仍需以血肉之軀與之相搏;在沒有鋼筋混凝土的時代,先輩們又是如何駕馭?是水利工程,幫助中國人扼住它的咽喉,避其害,取其利,造就了中國燦爛的農業(yè)文明。

1873年英國使節(jié)馬嘎爾尼,帶領著他的使團出訪中國。官船通過京杭大運河時
英人被圖中的運河水閘吸引,隨行人員將它們畫下來(如圖)。第一排為沖水船閘,也即中國經典的疊梁閘。人們能通過增減梁的數目控制水閘,閘旁有帶轉動絞車的升降機,甚至還有滾動的人行橋。第二排是雙滑船道,由石護坡和兩個絞盤組成,通過這些裝置,船只能安全通過有落差的水域。
英人被圖中的運河水閘吸引,隨行人員將它們畫下來(如圖)。第一排為沖水船閘,也即中國經典的疊梁閘。人們能通過增減梁的數目控制水閘,閘旁有帶轉動絞車的升降機,甚至還有滾動的人行橋。第二排是雙滑船道,由石護坡和兩個絞盤組成,通過這些裝置,船只能安全通過有落差的水域。

1873年英國使節(jié)馬嘎爾尼,帶領著他的使團出訪中國。官船通過京杭大運河時
英人被圖中的運河水閘吸引,隨行人員將它們畫下來(如圖)。第一排為沖水船閘,也即中國經典的疊梁閘。人們能通過增減梁的數目控制水閘,閘旁有帶轉動絞車的升降機,甚至還有滾動的人行橋。第二排是雙滑船道,由石護坡和兩個絞盤組成,通過這些裝置,船只能安全通過有落差的水域。
英人被圖中的運河水閘吸引,隨行人員將它們畫下來(如圖)。第一排為沖水船閘,也即中國經典的疊梁閘。人們能通過增減梁的數目控制水閘,閘旁有帶轉動絞車的升降機,甚至還有滾動的人行橋。第二排是雙滑船道,由石護坡和兩個絞盤組成,通過這些裝置,船只能安全通過有落差的水域。

圖出自清朝南河總督麟慶《河工器具圖說》一書,名為混江龍。用于懸掛在船的尾部,攪渾河底淤泥以疏浚河道
供圖/William Alexander
供圖/William Alexander
水害與水利的交纏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