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案
曾國藩注定難逃的劫難

天津教案,是曾國藩個人命運的最后一幕大戲。在去天津的前兩天,曾國藩寫信給兩個兒子說:“余此行反復籌思,殊無良策。余自咸豐三年(1853年)募勇以來,即自誓效命疆場,今老年病軀,危難之際,斷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負其初心。”這封信,讓人想到林則徐的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攝影/楊帆
同治九年(1870年)的夏天,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上,一場關于國事的討論正在熱烈進行。15歲的小皇帝同治端坐在他的龍椅上,有些茫然地望著臺階下站立的大臣們。在他身后的幕簾里,兩宮皇太后正襟危坐,慈安太后一如既往有些心不在焉,而35歲的慈禧太后卻是面色凝重,愁眉不展。
令慈禧太后揪心的,是剛剛發(fā)生的天津教案,老百姓燒了教堂,殺了洋人,被殺的洋人中,還有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yè)。自從案件發(fā)生后,慈禧太后沒睡過一天安穩(wěn)覺,這可是天大的事情,搞不好會捅出大簍子,江山都岌岌可危。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刊登內容,未經(jīng)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