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臺網專家:我國尚未形成地震預警能力
發(fā)布時間:2014年08月29日 文章出自:中國科學報
本報北京8月6日電(記者白雪)“目前我國的地震預警還處于研究階段,遠沒有形成能力?!敝袊卣鹋_網中心主任潘懷文今天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潘懷文表示,最近地震預警受到普遍關注,但有網友把地震預警和預測的概念混淆了。
他解釋說,地震預測是指地震發(fā)生之前,人們對未來地震可能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強度的推測。而預警則是指強烈地震發(fā)生后,地震部門依靠在靠近震中區(qū)的密集地震觀測臺站,快速測定出地震的基本參數(shù),搶在地震波造成強烈破壞之前,把消息傳達到震區(qū),以便采取緊急應對措施。
利用地震預警提供的幾秒至幾十秒的預警時間,人員可以快速逃生,高速行駛中的列車減速剎車,行進中的汽車在路邊平穩(wěn)停車,輸油管線提早自動關閉閘門避免污染及火災等等。
“建設地震預警系統(tǒng)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這里面既有技術的手段,也包括社會的管理。”潘懷文強調,誰來發(fā)布預警、預警信號如何得到、得到預警信息之后如何采取一些直接、不需人工干預的自動化減災行動,都是比較復雜的工作。目前在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已經有一些成功的先例。
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國已將地震預警提上議事日程,現(xiàn)在正籌備建設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工程,將在預定區(qū)域建設比較密集的地震臺網,還要建設有高度可靠、準確測定地震預警自動化的處理系統(tǒng)和多種用途的實時信息發(fā)布系統(tǒng)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預警技術本身存在局限性。比如預警盲區(qū),是指大地震發(fā)生的震中區(qū),也就是最需要獲得信息的地方,由于地震波傳遞到這里的用時非常短,還來不及獲取預警信息,地震破壞就已發(fā)生。此外,預警信息也存在誤報和漏報的風險,信息發(fā)布后可供采取緊急處置的時間極短,也可能導致社會風險。
在潘懷文看來,地震預警是一個很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社會多方共同參與。有機構在做一些關于預警的先期實驗,但目前來看,還只實現(xiàn)了快速檢測和初步傳遞地震信號,避險行動如何采取還有很多問題。(原標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我國尚未形成地震預警能力)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