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線上的“雕版印刷”
發(fā)布時間:2013年07月29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王郢
標簽: 戶外天空


拉薩尼木
尼木距離拉薩170公里。
從拉薩出發(fā),沿著川藏線向西南去的路上,難得見到像尼木這樣植被豐富的河谷開闊地。尼木東北邊是念青唐古拉山,雪山群的最高峰名叫窮母崗日,也是尼木河的發(fā)源地。尼木河先流經麻江一帶高山牧場,然后轉入山嶺間,在尼木接納了從西北方向流出的續(xù)曲(宿曲),最終沖積出這樣一片橢圓的平地,由于土地肥沃,這里被稱為“木夏格雪巴”,意為油盆。

普松雕版
雕版的工具主要有八種:“切撒”用于刻邊框,“撒克叫”用于挖行距槽及長腿文字;“切丘”用于起頭;“布松”和“米松”最為常用,“布松”主要用于刻寫方形字母,“米松”用于挖眼及處理圓角字母;其余有“馬撈”(挖斜邊)、“改松”(挖空格)、“佐松”(修改、打眼)。

制作雕版的第一步是先用一種叫“加橙”的工具刨光木板,先順著紋理劈成板塊,用火熏干,漚在羊糞中,然后用水煮,烘干后刨光,才能做成雕版的木板。

雕版采用浮雕的形式,木刻雕版上只留下凸起的文字或圖像,其余的木料要挖去,通常挖去的深度為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寸,刻刀要緊緊地沿著文字或圖像邊沿進行雕刻。
刻好經文后,用鋸子鋸掉兩頭多余的木頭,再用“切撒”把經文以外的部分打成斜面,這樣,印刷時就不會印上多余的東西。

給木板涂上膠,貼上經文,有字的一面沖里,然后晾干。用水刀刮擦去紙,墨跡此時已經滲入木板,挖去空隙較多的部分,涂上清油,一至兩個小時后,蓋上濕布,要放置一天,而且必須保持布的濕度。

最后,一幅完整的雕版便制作而成,雕版也可以用來印制經文了。
雕板的制作工藝并不復雜,但做到一定境界,卻也需要有藝術家的功力。

再見,平措老人
普松鄉(xiāng)雖然是西藏雕版的繁盛之地,但真正像平措這樣的高手卻也并不多。
向老人家揮手道別時,他還坐在那個草棚的角落。我不禁悵然,像雕版這樣精湛的手工技藝正在不斷地消失,這些古老的文化會不會永遠只能容身于現(xiàn)代文明的某個角落里呢?
責任編輯 / 宋歌
版權聲明
凡中國國家地理網刊登內容,未經授權許可,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