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6世紀到19世紀中期,常被俗稱為“火藥時代”:火槍、火炮逐漸代替?zhèn)鹘y(tǒng)冷兵器,成為戰(zhàn)場主宰。這期間正是世界歷史上大變革的時代,槍械也和其他技術(shù)一樣不斷革……
作者: 王立鵬
在早些年的恐龍科普書籍、紀錄片里,侏羅紀歐洲基本沒啥存在感——當時歐洲大片地區(qū)被海洋覆蓋,海里的魚龍、蛇頸龍才是主角。但在歐陸最西端的葡萄牙,人們發(fā)……
作者: 江泓
我們在自然博物館看到的化石,相比它們剛被挖出時的狀態(tài),都經(jīng)過了“深度加工”——這其間的各項工序,稱為“化石修復”。對一家綜合類自然博物館來說,這和做……
作者: 張雪松
看完上一篇,不知你是否留意,那四座自博有多少標本?其實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大型的自然博物館一般都有上千萬件館藏,美國史密森尼自然博物館甚至有1.2億件。而在……
作者: 董子凡
自然博物館的雛形,源自歐洲文藝復興時代開始興起的自然收藏?,F(xiàn)代自博出現(xiàn)于18~19世紀,與博物學一同發(fā)展,逐漸成為兼具收藏、研究、科普教育三大功能的綜合體……
作者: 江泓
15年前,曾有一部奇幻喜劇片《博物館奇妙夜》。電影里,自然博物館的各種動物標本、恐龍化石,每天晚上都會齊刷刷“活”過來……如今,它們確實變得更“活躍”……
作者: 董子凡
近代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的英國,得益于英倫三島豐富的煤、鐵資源,以及強大的海軍。此外,當時英國還有一種獨霸歐洲的戰(zhàn)略資源——做鉛筆用的石墨。
作者: 何全
今年2月初,傳來一個讓自然保護圈“喜大普奔”的好消息—新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簡稱《名錄》)頒布啦!這是自1989年以來,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
作者: 董子凡
許多中國人,都體會過學好英語帶來的便利,以及被英語教材支配的恐懼。而在古代中國周邊地區(qū),學會說中文、寫漢字,對貿(mào)易和交流也有大用。元明時的古代朝鮮,……
作者: 王立珊